唐卡请购QQ:774952713    唐卡请购电话:13109771200 
当前位置:中国唐卡网 > 藏传佛教 > 热点 > 杂文 >

中国佛教生态学的理念

当西方批判基督教的迟钝时,我们中国佛教界更是迟钝得可怕,可能都接近于麻木不仁。因为,每一个时代佛教的发展,都是要解决一个时代所面临的困惑,都要为这个时代的发展提供一种清醒的头脑。佛教最大的社会功能,就是一种清醒剂的作用,可是我们现在佛教界根本没有时代意识,我们被经济大潮冲昏了头脑,社会搞经济开放,我们佛教也去凑热闹。所以,我们自己也困惑了,拿什么提供给社会呢?

但是,我们伟大的佛陀、祖师大德们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思想资粮,佛法是最大的宝库,只是需要我们去挖掘。环保的理念一般来说,无非是清净国土、尊重生命,这就是我们佛教经常挂在嘴上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下面,我们简单介绍有关中国佛教生态学的理念。

1 、净心与净土

净土是人类的共同理想,更是佛教徒的共同追求。但是,在佛教的经论中,“净土”被称为“佛刹”、“佛界”、“佛土”。池田大作先生说:“所谓佛界,就是一种具有无限生命力的实际存在,它来自于探究宇宙和生命的客观规律的智慧以及对宇宙生命和自体生命一样的感知,它是建立幸福的真正源泉。”首先,净土或佛界是完全可以达到的,但是必须通过我们的努力,通过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达到宇宙生命和个体生命的融和,这样我们就生活在净土中。

提起“净土”,一般佛教徒马上会说那是“西方净土”。佛陀所宣示的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印度世亲菩萨在《往生论》中,将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概括为三大类:器世界庄严、阿弥陀佛庄严、诸菩萨庄严,共二十九种庄严。其实,每一个净土都应该是环境净化、生活净化、经济净化、人群净化、身心净化。但是,我们在提倡“求生净土”时,不要忘记净土的成就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必须“庄严净土”。念阿弥陀佛,而不学阿弥陀佛的精神,努力去庄严净土,这就叫做“占阿弥陀佛的便宜”,非真佛子矣!

净土的修行,主要是从人性健全的发展着手,因为作为凡夫,总有许多欲望,所以阿弥陀佛在建设极乐世界时,就充分考虑到人性的特点,让人们在净土中生活时,满足往生者的欲望,这是顺应人性的特点,而且让人们明白生活本身的意义,从而清净生活,克服自我中心主义。净土的生活是着重于人的解脱,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修行。从净土的种种庄严,我们就可以知道阿弥陀佛并不是反对生活本身,而是反对生活享受的贪恋。

近现代佛教的发展,为了让更多佛教徒重视现实生活,又提出“人间净土”,提倡在现实社会建设美丽的净土。而“人间净土”与“佛教环保”,其理论依据皆来源于《维摩诘经》中所说的“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但是,对这句话的理解,会引起不同的环保理念。

台湾佛教界已经开始从事环保工作。其中,以花莲慈济功德会所推动的“预约人间净土”,以及台北农禅寺和法鼓山所提倡的“心灵环保”来说,当代台湾佛教界的环保运动,可谓成果斐然。但是,台湾杨惠南教授对这两种环保理念提出批评:第一、在实际的环保工作方面。二者都偏于垃圾回收和植树,未能触及污染台湾环境的两大污染源:资本家所开设的工厂,以及代表着资本家利益的政府;第二、在环保理念的建立方面。二者都有重“(内)心”轻“(外)境”的倾向:二者都偏于“心理垃圾”(贪、瞋、痴等烦恼)的去除,却忽略了外在世界真正垃圾(土地污染、河川污染、空气污染、核能污染)的防治与清理。同时,杨惠南教授还认为“预约人间净土”和“心灵环保”之所以有所偏颇、值得商榷的原因,是因为他们错误地以为︰一己内心烦恼的扫除,即可达到外在世界污染的彻底清理。他们不了解︰外在世界的清净,乃是达到内心解脱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

在《维摩诘经》中,讨论到“净土之行”时,其实有非常长的一段经文,而后代引用者往往断章取义,因此引起一些偏颇。首先,宝积菩萨向释迦牟尼佛,请教“菩萨净土之行”。佛陀回答说︰“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也就是说,众生有许多不同的类别;不同类别的众生,应该有不同型态的净土(佛土)。然后,佛陀详细开示十七种修习“净土之行”的德目:( 1 )直心;( 2 )深心;( 3 )菩提心;( 4 )布施;( 5 )持戒;( 6 )忍辱;( 7 )精进;( 8 )禅定;( 9 )智慧;( 10 )四无量心;( 11 )四摄法;( 12 )方便;( 13 )三十七道品;( 14 )回向心;( 15 )说除八难;( 16 )自守戒行,不讥彼缺;( 17 )十善。

然后,佛陀又作了一段重要开示:“菩萨随其直心,则能发行。随其发行,则得深心。随其深心,则意调伏。随意调伏,则如说行。随如说行,则能回向。随其回向,则有方便。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随佛土净,则说法净。随说法净,则智慧净。随智慧净,则其心净。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是故宝积!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这段经文中又提出十三个修行次第,总结起来就是“行净则众生净”,“众生净则佛土净”,“佛土净则心净”。然后,才说有名的“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所以,杨惠南教授指出,“佛土净”显然比内在的“心净”更加必要而根本。这意味着:“佛土净”是“心净”的“(原)因”,而不是“(结)果”。也就是说,如果外在的佛土不清净,那么,内在的心中烦恼也就无法彻底地清净。只要“境解脱”,那么,紧跟着也就“心解脱”,乃至彻底的解脱成佛--“一切功德净”。

从经文我们可以看出,净土的成就是因为修习“净土之行”,而我们虽然清净自己内心世界的烦恼,但是无法使所有众生都得到清净,净土的关键在于“众生净”。只有让更多的人从事“净土之行”,我们的净土才能成就。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在中国社会中其实是一种“弱势群体”,出家人更是社会的“另类”,从古到今都是如此。我们佛教界只能呼吁更多的佛教徒参与佛教事业,对于非佛教徒来说,我们是缺乏号召力的。环保事业也是如此。佛法的教化,从来都是通过感动、劝导的方法,无法用强制力量来实行佛陀的教义。所以这样,我们就能理解“心灵环保”与“预约人间净土”,所以证严法师才会把“不说谎”、“生气时念佛”、“开车时不要赶路、抢路”、“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等纯属内在心灵修养的德目,当作是环保的德目。这其实是通过佛教徒本身的努力,将更多的个体生命组成一种群体生命,从而才会因“众生净”而得到“佛土净”。只有将我们的目光,从经典移到现实社会,才会很好地理解教义与实践的差异。

2 、尊重生命

“国土净”是离不开“众生净”的,所以真正的国土净至少有两种内涵:一、在器世间,使一切存在优美而有秩序的共存中,充满生意的和谐;二、在自他关系中,得解脱自在,更能实现和乐清净的人生理想于世间。如果把它转化成生态学的涵义,则是:一、维护生态系的完整性与良好的运作状态;二、建立和维持一个能够健全运作的社会。那么,国土净的最切合实际的行动,莫过于能够使生态系充满活力与使社会永续长存。

当然,要实现国土的清净,必须先使众生得到清净。所以,佛教提出“尊重生命”。从生态学来说,这里的生命应该包括一切生物界,即植物与动物。在这方面,我们提出无情有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慈悲三个理念。

1 )轮回、佛性、慈悲。深层生态学已经指出,现代生态的危机根源于人类中心主义,因此消除人类中心主义是生态学发展的前提,也是环境伦理学的基本原则。人类在摧毁其他动物及自然的完整的同时,同样危害到所有人类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