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般若之光 > 藏传量学与汉传因明学之间的异同比较(四)

藏传量学与汉传因明学之间的异同比较(四)

四、对几种错误观点的反驳

在一个称做《西藏所传的因明》的文章中说:“宗喀巴等这样结合因明于修持,带了特殊的宗教色彩,同时就限制了因明的正规发展。他们还打破了因明和内明的界限,好像两者理论完全相同。其实严格说来,这是可以商榷的。如在《佛地经论》里,便明白指出因明和内明之解自相、共相各有其不同的说法,不应淆乱。”在这段话中提出了三个问题,我们将一一回答。他说“宗喀巴等这样结合因明于修持,带了特殊的宗教色彩,同时就限制了因明的正规发展。”

玄奘亲传弟子窥基在《因明入正理论疏》中说“因明论者,源唯佛说”。这话没有错。佛教因明逻辑思想出自佛经,世尊在说法是经常用到因明的巧妙思辨方法而佛教哲理也是建立在高度理性化的思辨基础上的。陈那、法称是大乘佛教论师,他两所造《集量》、《释量》二论是破除数论、吠陀等各种外道旧因明观点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的佛教量学因明体系。如果说因明“带了宗教色彩”,那也不是宗喀巴等的过错。乐于评论藏传因明的人对陈那的《集量论》和法称的《释量论》应该有所了解。

《集量论》开宗明义。第一颂,便说:“已成正量利众生,礼敬善逝救护师,为成正量从自造,散论集萃成一论”。其中第一句“已成正量利众生”,的“利众生”是说佛的慈悲功德,“已成正量”是说佛的性相,符合正量。第二句“礼敬善逝救护师”中的“善逝”指佛的圆满证量,“救护”指救护众生,“师”指教授佛法的佛陀。意思是“向善逝、救护者佛陀致敬”。第三句“为成正量”是表明造论的目的。是让什么“成正量”呢?就是为了证明佛与佛教,合乎正量,即合乎真理。法称在《释量论》中为解释《集量论》的这首归敬颂,另辟一章,称做“成量品”,专论佛陀的功德成因,二谛义,四谛教义,轮回转世,二无我等佛教教理,故学界将《释量论》看做“佛教总论”,称“佛教逻辑”。如果说有“佛教色彩”的话,那也是《集量》、《释量》“二论”的固有特色,而不是藏人宗喀巴之类的画蛇添足。说什么这类宗教色彩,“限制了因明的正规发展。”更是缺乏论证的臆说。事实正好于此相反。宗喀巴将因明当作研究教理的锐利武器而进行提倡和大力推广,使量学在藏传佛教寺院教育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同样,汉传因明‘二论’由玄奘大师译为汉文,在佛寺中向僧徒讲授,也没有在非佛教领域弘扬其学,随着法相宗的衰败而汉传因明也就销声匿迹了。难道这不是事实吗?在这篇文章中又说“他们还打破了因明和内明的界限,好像两者理论完全相同。其实严格说来,这是可以商榷的。”对这个问题克珠杰在《正理庄严破除心暗论》中做过精彩的论述。要而言之,所谓“内明”指的就是教导破除心中无明,开发无我智慧的知识理论。

“因明”是以理辨明是非之意。量学因明以正理论证人无我、法无我教义而阐明慧学,若这不算“内明”,什么可算“内明”呢?如果说因明的思辨性非内明的话,佛经中也有许多用因明推理思辨规则组成的说理之语,因此,佛经也无资格称作“内明”,了。这能说得通吗?周文英在《隋唐时期因明输入》一文中说;“内明统指咒术、符印这一类东西”。此君在这篇文章中还嘲笑玄奘法师“充满偏见,头脑不清醒”。头脑清醒之人,对“内明”一词怎么会做出如此荒唐的解释呢?所谓“内明”是指经、论、律三藏佛经所说戒、定、慧三学知识体系及其方法论。量学因明是方法论,故列入内学并无不妥。即使把量学因明列入与内明并列的“外明”,也未超出菩萨学即佛学的范围。弥勒在《经庄严论》中说:“若不精通五明知识,大菩萨也难成就遍知”(五明指:语法学、因明学、工艺学、医学、内明佛学)。所谓“在《佛地经论》里,便明白指出因明和内明之解自相、共相各有其不同的说法,不应淆乱。”更是站不住脚的理由。佛教有随机说法之说。同是佛说,大乘、小乘教义不同,四部哲学,所见各异,经部与毗婆沙师主张外境实有,大乘有部主张识有境空,如此种种,不一而足。岂能用一经一说,断定佛教之是非乎?



用户留言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