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唐卡信息 > 神秘绚丽的艺术瑰宝-文化遗产"唐卡"

神秘绚丽的艺术瑰宝-文化遗产"唐卡"

常见的手绘唐卡,从地域上可分为青海、西藏、尼泊尔等不同风格;按材质细分,则名目繁多:布上画的唐卡叫“日赛”,刺绣的叫“帕金”,用绢织成的叫“得珠”。较大的唐卡不便绘画,则多用帖绣完成,藏语中叫“参木珠”。而一些最珍贵的唐卡,则多用珍珠、珊瑚、翡翠等材料缀成,通常满壁生辉,摄人心魄。

唐卡的画幅大小不等,大的几十米长,小的仅有手掌大小。现存于世的最大唐卡,是西藏布达拉宫所珍藏的长达50余米的两幅巨型唐卡。每年藏历2月30日,这里会举行盛大隆重的法会,核心仪式之一就是在“晒佛台”上悬挂出这两幅稀世珍品,供信徒们瞻仰膜拜。

资料图片

    唐卡作为典型的宗教绘画艺术,其功能与一般的绘画品种不同,它是供人们顶礼膜拜的圣物,多由寺院中有绘画才能的喇嘛绘制。寺院是西藏艺术荟萃之地,许多高僧不但是深受人们崇敬的佛学大师,而且也是出类拔萃的绘画能手。因此,唐卡上虽极少留下作者姓名,但一些著名画师却为藏民们敬仰和熟知。

    关于唐卡起源,目前没有明确定论,但据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修建的西藏第一宫殿“雍布拉康”的墙壁上,就绘有壁画。有关唐卡的明确记载,则见于五世达赖所著的《大昭寺目录》一书中提到的“法王”(即松赞干布),他用自己的鼻血绘画了一幅白拉姆女神像。后来,到蔡巴刁户长时期,果竹西活佛再塑白拉姆女神像时,把该幅唐卡作为核心藏在新的女神像腹内。由此可以确认,唐卡是在松赞干布时期就已兴起的一种新的绘画艺术。

 

资料图片

    在清代,西藏唐卡是作为贡品进入宫廷的,其中有单幅画和整堂的组画两大类,尤以组画最为精彩。画面经营上,唐卡中心位置一般都会画一尊主要佛像或宗教大师,周围环绕着佛的各种化身,以及与佛有关的传说和故事。画面内容丰富多彩,主要有佛、菩萨、护法、宗教人物(如历代祖师达赖、班禅等)、杂类(绘天文、医药、历史故事、民俗等),主要反映藏传佛教的信仰。即使是描绘西藏历史,反映藏族科学方面的唐卡,也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其中,珍藏的唐卡中,早期尼泊尔画派的精品之作有《释迦牟尼佛像》,它绘制于18世纪,布面涂色,释迦牟尼是对佛教创始者乔达摩·悉达多的尊称。该唐卡中,释迦牟尼佛面容慈祥,螺发高髻,身披袈裟,右手持降魔印,左手平托钵盂,佛像底座为一威武狮子。佛像前的宝案上,杂宝纷呈,万物俱备。弟子们着通肩袈裟,袈裟以藏蓝底色饰以各色吉花瑞兽,色彩鲜艳丰富而和谐。在布局上,这幅唐卡采取了传统的对称平衡构图,工笔重彩描绘,画面以艳丽的蓝、橙色调统一画面,光明而祥和。

 

资料图片

    以罗汉形象为代表的精品唐卡有《因竭陀尊者》,也绘于18世纪,原是清宫旧藏的珍宝。佛教艺术中,罗汉的艺术形象出现较晚,这大概是因为罗汉在佛教里的地位较低,位于佛、菩萨之后。唐卡中,罗汉造型一般为出家形象,光头无髻,多为双手合掌于胸前的深思神态。此唐卡中,罗汉周围环绕香炉、根雕、经书等典型物品,一信徒正在虔诚膜拜。绘制风格上,该唐卡有着浓郁的汉画风格:画面中人物形象气韵生动,山水之间,溪流香树,布局巧妙,色彩庄严凝重,堪称唐卡的精品之作。

 

资料图片

    而在绢本刺绣的唐卡中,《绣像释迦牟尼佛成道相》是其典型代表。作为18世纪清宫珍藏的艺术瑰宝,它采用传统的满绣工艺制成,通幅唐卡采用钉线、平金、平绣等纷繁多变的针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画面中,衣服及佛桌纹样均以层层叠叠的金线圈来表现,使得袈裟褶边张弛有度,极富质感。这种传统刺绣工艺使得该唐卡的色彩艳丽稳重,其华贵庄严的美感,呈现出震撼人心之美。

    现藏于古城西安兴善寺内的二十一度母唐卡(原为二十二幅,后缺损一幅)及巨幅绿度母弥勒佛唐卡,是清代早期西藏地区的传统制品。清康熙时,西藏上层喇嘛欲将此唐卡供奉朝廷,路经西安停留广仁寺,不知何故未带往北京而留在寺中。1956年陕西省佛教协会在兴善寺成立时,广仁寺以《二十二度母像》相赠。这一批唐卡在今天看来,其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更是弥足珍贵。



用户留言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