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唐卡信息 > 留住精美的藏传艺术-唐卡

留住精美的藏传艺术-唐卡

卡兴起于松赞干布时期。随着这一时期佛教传入西藏,与佛教有关的文化,如寺院建筑、绘画、佛经等也相应发展。唐卡便是其中的一部分。它的特点是装饰性强、收藏方便,很适应吐蕃时期佛教传布的需要。经过长时期的发展后,具有鲜明民族特点、浓重宗教色彩和独特艺术风格的唐卡,在西藏佛教艺术中确立了自己的位置。唐卡的品种和质地丰富多彩。以制作技术论,有画、绣、缂丝、粘贴、镶嵌;以质地论,有纸、布、丝绸等等。其中用麻布或丝绸为底布,以绘画形式制作占绝大多数,如西藏制作的布本彩绘“上乐金刚坛城图”等(图版一)。而缂丝或织绣唐卡则一般来源于内地,虽然数量相对较少,但个个精美绝伦,如苏州制作的绢本缂丝“密集金刚像”等(图版二)。唐卡以色彩绚丽著称,所用颜色多为传统的有色矿石,画成托裱后,再用彩缎拼接边框作装饰,最后还要延请喇嘛念经加持。经过这样的过程,一幅完整的唐卡才算制成。

唐卡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特殊载体,它见证了华夏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具有极高的艺术研究和历史保存价值。唐卡是藏区特有的藏传佛教的绘画艺术,在我国绘画历史遗产中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具有独特的绘画艺术和风格,富有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光芒,为研究藏族历史、文化、宗教、绘画、自然科学和社会习俗,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著名的艺术表现形式。唐卡(藏语间译)本意有二:一是指平坦的意思;一是指政府的诏令,后逐渐演变为专指一种特殊的卷轴画。

唐卡艺术

唐卡表现的题材,以佛像画和高僧传记画最为普遍,如清代西藏制作的“无量寿佛像”(图版三)和“达赖喇嘛源流组画—松赞干布像”(图版四)等等。也有一些反映民间生活习俗的,还有少数是描绘西藏天文历法和藏医藏药的。

随着西藏绘画艺术的发展以及与外界绘画艺术的接触交流,唐卡的绘制在不同的地域出现了诸多的流派。

唐卡的保护

纸、布材质上彩绘的唐卡,以及刺绣、织锦、缂丝、贴花唐卡,用料质地主要为纤维制品。纤维质地对温度变化很敏感。由于纤维吸水,所以温度对它的影响就很大。据有关资料,棉纤维在相对湿度100%时,直径膨胀约为23%,而长度膨胀2%,纤维膨胀时,直径和长度变化并不一样,直径膨胀大,长度膨胀小,因此,吸湿后的纤维会变形,干湿的频繁变化,会使纤维的强度降低;温度加高时,大气中的水蒸汽和活泼氧能生成双氧水,这时加速纤维素的分解。温度过高,过于干燥,使纤维质地的颜色易褪色,发脆,强度也降低,而温度高,温度大,又有一定酸度时,则易生产繁殖微生物。特别是相对温度高于75%时,最易生霉,所以防潮对唐卡是极其重要的。并且生霉、虫蛀等对唐卡的危害性极大,一般情况下,温度超过20℃,温度高于65%,再加上通风不良,就容易生霉,形成霉菌,生成霉斑。唐卡装裱所用的浆糊正是多数纤维物质是霉菌的培养基。可是在西藏,首先由于缺氧,形成了对保护唐卡的有利条件,温湿度保持情况和通风情况良好,加之各殿堂内常有不息的佛灯(酥油灯)与香火缭绕的佛香(在藏香的原料内加有麝香等类珍贵的香料)。起到了杀虫灭菌的良好效果,也预防了微生物对唐卡的破坏作用。

但是酥油供灯的烟薰,会使得唐卡的画面增添烟垢,变得污黑。加之长期风尘的粘污,使唐卡仍然要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为此清洗是必要和不可缺少的关键步骤。传统的清洗唐卡的方法,是用“巴其”粘净。这也是西藏独具的一种清洗方法,“巴其”是西藏特产青稞做的糌粑面用水和成为团,用糌粑团所具有的略微黏性拭净唐卡表面上的灰尘和脏物。它的黏性和柔软度对织绵、缂丝、贴花唐卡等的布面和花纹凹凸不平既能粘净又无损伤。

光线对棉、丝、纸、染料等天然有机物制成品的唐卡也极为不利,有破坏作用。其中破坏性最大的是紫外光,光波越短,光作用的强度越大,颜色褪变,机械强度降低越利害。日光对纤维的破坏性很大。光照568小时后,丝的强度下降98%、棉的强度下降39%、麻的强度下降29%、羊毛的强度下降16.5%,在此外光下照射48小时,丝强度下降82%,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唐卡的保护措施中,严密地控制住光线对减轻唐卡的自然损坏是必要的。

总之,唐卡是西藏绘画艺术史上的一颗灿烂夺目的明珠,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其精湛的工艺和神话般动人的画面享誉世界,因此我们要更好地保护这一伟大的民族艺术,使之得以更好地流传下去。愿唐卡这颗沙漠中的明珠,更加璀璨地照耀着西藏的人民。



用户留言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