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唐卡信息 > 藏族“非遗”传承人上演精彩魅力

藏族“非遗”传承人上演精彩魅力

 
日前,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在北京农展馆拉开帷幕。这是一场辉煌的大戏——快板响起,胡琴悠扬,锣鼓喧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们,在观众的惊叹声中,缓缓亮相。  
  
    四川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

彭措泽仁(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展台边,彭措则仁演示着用瑞香郎毒(一种草本植物)制作纸浆,这种特殊植物做的纸就是藏纸,因为瑞香郎毒有轻微毒性,所以藏纸不会被虫蛀,保存的时间长。“藏族人应该用特有的藏纸” 彭措则仁说。现在54岁的彭措则仁做了30多年雕版印刷,对这门手艺很有感情,能够从事经文的印刷,这让他觉得自己是有福之人。彭错则仁非常希望能有人传承这门手艺,也收了一些徒弟,前后有20人左右。
 
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这种古老的藏族文化也面临一些问题:因为这门手艺不会带来很高的收入,学习雕版的人越来越少了。现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意识到保护这种传统技艺的重要性,在县里开办了雕版培训班,并在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西藏拉萨藏族锻铜技艺 

普布次仁   米玛
 
展台边坐着两位藏族匠人,黝黑的皮肤,好看的藏袍,不时用藏语低声交谈着。当记者走近他们时,匠人面微笑起身相迎。展柜里摆放着酥油灯、转经筒等煅铜制品,展台上没有工具。由于机场安检扣下工具,所以他们不能现场展示制作过程,只能坐在那里,他们都说很遗憾。雕刻师叫普布次仁,打铜匠叫米玛。14岁就从师学艺的普布次仁告诉记者,他和米玛大概每人每月有4000元的收入,生意很好,生活无忧。他说定做煅铜制品的人很多,主要是国内外游客、寺院。他们现在带了30多个藏族徒弟,手把手地教,为的是不让藏族传统手艺失传,也期待更多的藏族同胞学会这门手艺。他们朴实的话语中流露出对这门手艺的深厚感情。

  西藏自治区藏族唐卡(勉唐画派) 

丹巴绕旦(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在丹巴绕旦的展台上放着绘制唐卡所用的颜料,他画的勉唐画派的唐卡中青、绿两种颜色的运用比较多,背景多为山水风光。丹巴绕旦跟家里的长辈学习唐卡绘制,但现在,家里人却没有跟着他学习制作唐卡的,他的徒弟来自西藏各地。丹巴绕旦说:“唐卡在藏族人的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很多人都会请佛像唐卡到家里朝拜或其他唐卡作装饰。他担心如果以后没有人做唐卡了,藏族人生活中很多重要的东西也会跟着消失,因为唐卡不仅是生活中的必需品,更是藏族人传承审美文化和手工技艺的载体。

  丹巴绕旦说,这门手艺现在传承上没有太大问题,很多人愿意跟着他学习。丹巴绕旦现在为西藏拉萨古艺建筑美术公司工作,他们先后完成了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等著名文物古迹的维修工作。

  青海同仁藏族唐卡  

西合道(中国艺术研究院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西合道温文尔雅,看上去更像一个学者。1953年,西合道7岁时,家里人让他跟着舅舅学习唐卡制作,那时能学门手艺还是很不错的。如今,他的儿子已经考上了民间唐卡工艺制作国家高级工。西合道说,掌握绘制唐卡的一般技巧差不多要6年的时间,如果想把唐卡画好,可能需要十多年的工夫,如果要做到高级工,则需要20多年的时间。绘制唐卡是有讲究的,比如佛教唐卡中佛像身体的各个尺寸比例都有规定。西合道说:“藏族生死都需要一幅唐卡,所以唐卡对我们很重要。现在内地有很多人会购买唐卡,进而关注和保护唐卡。我期望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能让这门技艺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青海囊谦藏族黑陶烧制技艺  

白马群加
 
这个展台的师徒二人很特别,他们似乎对外界毫不关心,一门心思地捏制黑陶。白马群加生活在青海玉树囊谦县娘拉乡,12岁便拜师学艺,是黑陶烧制技艺的第三代传人,而今他培养了87个藏族徒弟。

  这一技艺主要流传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一带,分布区域单一,据考证是整个藏区唯一出产制作黑陶的地区。黑陶制品跟当地藏族的生活息息相关,坛罐、壶、香炉、酥油灯具及宗教用品等生活中的必备品都是黑陶的,其中以宗教用品和贡品最为精致。白马群加告诉记者现在买黑陶的人挺多。他有一个小工厂和一个教授制陶的学校,学校只有他一个老师教徒弟手艺。刚刚开厂建校时,遇到的困难比较多,因为本钱少,只能找乡亲帮忙。后来慢慢积累了资金,规模也扩大了,收入也多了。


用户留言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