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般若之光 > 噶丹噶居宝「佛之大道」本文略释(十二)

噶丹噶居宝「佛之大道」本文略释(十二)

(五)正修奢摩他

修奢摩他时,依辨中边论云:「由灭五过失,勤修八断行。懈怠忘圣言,昏沉及掉举,不作行作行,是为五过失。」刚开始就是要依止八对治(欲勤信安念知思舍)断五过失。要断除五个过失:第一懈怠,第二是失念(忘圣言),第三就是掉举和昏沉,第四不作对治的过失(不作行),第五行对治的过失(作行)。所谓的懈怠,要修持的时候不乐意修,对奢摩他无希求心,即使修持,一会儿就觉得很困难,有很多障碍,没办法持续下去,这就是懈怠。这种懈怠的心,不要刻意也自然能生起来,因为无始以来我们一直都在串习这些心识,认为修行是苦事,自然会不愿去修。这个懈怠之心,好像当人要进入某一个房间,懈怠就好像门锁上无法进去。所以我们开始,先要对治懈怠之心,要了解修奢摩他是多么殊胜,有那些功德,不修奢摩他又有那些过患;了解过患及功德之后,以信心去修,以清净心去修。很多的经论都讚扬奢摩他的功德,应该参考这些经论,了解修奢摩他有多么殊胜,对它会有很大的净信心。信心已经有了,但是觉得是很殊胜呀!也很想得到,可是现在没能力,等我有能力之后再修,这样也不行,必须现在就开始着手。自己正在开始努力了,净信心也生起来了,也实际修持,但会遇到精进力量不够的事出现,又退怯下来。如果很精进的修持的时候,又因为我们一向都是串习烦恼,这时贪瞋癡又会生起来,掉举昏沉,这一切又会冲着你而来所以需要能够让我们内心一直精进的力量,一直想去修持的一种轻安(欲心)。所谓的轻安也有不同;一种轻安就是在听讲解奢摩他的时候,生起的一种悦意的轻安;另外一种轻安就是奢摩他产生实际上的轻安,我现在讲的轻安,就是当在精进修行的时候,内心不会觉得很累,不会有不想学的心情,一直很乐意修持这些法,那种心态我们称为轻安,是乐意修持的一种心态。

 

癡心很重的话,也会影响修持,内心要修持会被癡障碍。同样的,内心对外在的五欲贪着的话,也会障碍修持。瞋心也会障碍修持,使内心无法平息。这里所谓的轻安就是要离开贪瞋癡三毒,让自己非常愿意修持,这种心态就称为轻安。假如具备这些,我们就可以对治懈怠,让自己精进修持。懈怠很难对治,假如没有具备这种轻安,修到某种程度,内心不会继续精进,不是很悦意就会慢慢的懈怠下来。

 

开始修奢摩他,最主要是要让自己生起清净心的信心,有清净的信心之后,需要有一个希求之心,以及身口意努力精进,然后进入正式的修持。正式进入修持的时候,没有轻安(欲)、勤,不会去修持。因此我们需要有一个让内心悦意的修持,假如这种的悦意之心----轻安,力量不强的话,进一步要延续修持,又会懈怠下来,所以主要的是对治修持奢摩他的懈怠之心,要靠这股力量阻止自己的懈怠之心,然后精进的修持奢摩他,这是很重要的。同样的,在修持任何法门,也需要具备这些基础的条件精进修持。假如你没有具备这些条件,那么说我在修奢摩他,修毘钵舍那,那是空话而已,根本不会生起来。因此我们定下心,观察自己有没有办法具备这些条件。

 

自己具备这些条件,然后精进修行的时候,假如有了忘念,又会懈怠下来,又会障碍修奢摩他。什么是忘念呢?我们在修奢摩他时,忘了上师以及经论教导的方法,那就是忘念,也就是忘了所缘境。忘念的对治力就是正念,正念就是上师及经论教导的方法,内心不散乱,住於所缘境,这就是正行时候的正念。因此忘念正对治力是正念,所以要让自己具有强大的正念力量,有了正念护持之后,也不会忘念,但是这时候又会有昏沉和掉举来障碍。所谓的掉举就是心不住於境,随着外在的五欲尘及其他的法转,散乱於外,这就是掉举,是属於贪的一分。我们在修持的当下,内心不住於境,随着外在的五欲驰逸,阻止掉举时,心稍为放松,那时又会慢慢产生昏沉。昏沉之前会有癡出现,心里慢慢黑暗,所缘模糊不清。昏沉应该怎样对治,譬如对所缘了别光明的细微心识,应该致力的缘它,非常清醒的缘它,第一个就是住心於境,要具备这个力量。第二要具备清醒的力量。第三要具备有力的正知。但是掉举会影响到我们心住於境上,掉举的同时对所缘的境,无法安住在这一境上,会随着外在的五欲尘转。沉没虽能住於境,但是心晦暗无法清晰,没有力量住在所缘境。昏沉能够影响住分及明分,是属於痴烦恼。另外一种是有明分,但是没有住分,这一种细沉不了解,误认为就是三摩地;这种稍有明分、没有住分,很细微的昏沉算是善的,不是烦恼,而是清净品。

 

掉举和昏沉,是证得三摩地最大的两个障碍,对治昏沉和掉举,需要具备正知,正知是属於智慧的一分,能够观察自己的内心,是在造善业、还是在造恶业,或者是在所缘境上,能够观察自己内心的状态,不离所缘。假如没有正知的力量,或正知的力量很薄弱,那怎么能够修持,就会掉入昏沉或者是掉举。要加强正知的力量,让正知变得更强有力,最基本的要了解什么是烦恼,属於那一些心、心所,那些是烦恼分,那一些是清净分,有了这种正知,才能分辨生起的心,是善的或是恶的,要阻止或是要运用。所以在修奢摩他的时候,心住於境,依正知观察这颗心,是不是散乱、掉举。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位很有经验的人,面对着大众讲话,他可以利用讲话的同时,观察自己讲的话有没有讲对,讲错了他可以了解,马上改正过来。假如没有经验的话,一直讲下去,讲些什么连自己也不知道。这是靠一种正知的力量,观察自己讲的话。修行也是一样,就要靠正知的力量观察自己的心,修奢摩他的时候,也要这样做。要心住於境,需靠另外一股正知力量,观察心有没有住於境,有没有掉举或昏沉,这个心就称为正知。

 

正知的力量要很强的话,必须了解内心的状况,什么是烦恼品的心、心所,什么是清净品的心、心所,那些是善的、那些是恶的。这样看来,我们也需要了解心理学了。假如内心能分别善恶之心心所,清楚了解的话,就可以应用正知。因此必须多听闻,多学习,让自己正知的力量变得强大;假如自己正知的力量很强,能够观察自己的内心,掉举昏沉还没有产生之前,就可以发现。生起昏沉之前,心缓慢沉下去,他会了解。正知的力量,可以认定这是昏沉或这是掉举。如果没有正知的力量,装着在那里修行,内心已经遨游四方了,渐渐昏沉已经侵犯了,慢慢的睡着了,自己也不会知道,模糊的坐在那里,这样子修持,怎么会证得奢摩他呢!当发觉自己在昏沉状态,已经过了很长的时间,这样修持必须化费很多时日,最后才可能有希望。有了正知的力量,证得奢摩他的时间也会很快的。有强有力的正知力,了知是掉举,或是昏沉当中,立即起对治,所以奢摩他可以很快的证得。假如发现自己常生起掉举,无法对治时,暂时把心住一境放在一边,去思惟掉举的过患之后对治它,不要让它生起来。同样的,昏沉来侵犯的时候,也应该要了解到,没有办法继续修行,那时候想各种方法,仍旧没办法对治的话,就站起来,暂时放弃修行,出外走一走,或者洗脸洗澡,让自己的精神提起来,不要一直在昏沉当中。尸罗经里说:比丘们在修持的时候,窗户一定要打开,有人在外面提醒他们。有些人因为昏沉,所以会睡着,外面监视者,有一个像小皮球一样的东西打他。也有另外的方法,用一种瓶子,里面装满了水,吊在自己的头顶,瓶口一根线,就系在自己的脖子或是自己拿着,假如睡着了头往下的时候,瓶口就会往下拉,水倒在自己头上,让自己又清醒了,不会一直昏沉下去。很精进的想修行的时候,会想尽各种方法不让自己掉举昏沉。但是现在修行的人很多,我没看到有这种现象呢!睡了一两个小时也不知道。你们都很精进,现在回去之后可以用这种方法,瓶子装水之后挂在头顶上,假如睡着之后会马上让你醒来。

 

在尸罗经里讲到修禅定的时候,会有各种方法提醒自已精进的修持,就是刚才提到从外面用那种皮球提醒,不要让你睡着。假如这种方法也不行的话,自己就要挂瓶子装水在头顶上。我们不管修什么一定要注意这一些,特别是坐禅的时候,自以为自己在坐禅,但是不了解,没有正知正念的力量帮助,怎么修也是不会修成功的。另外有些人,刚开始的时候没法提起正知正念,到处听闻,学很多的东西,让自己的智慧提高,靠这种智慧修奢摩他,有种特殊的力量,会很快的证得奢摩他。现在讲个故事可能比较好,以前在三大寺有一位很老的比丘,这位老比丘每天都不会缺早课,参加大众法会,早课就是大家一起到大殿里念诵,时间很早,路也看不很清楚。有一天,天快黑的时候,他在那时候打坐,接着睡着了,睡到一段时间之后醒来,看一看就好像天快亮的那种情形,以为参加早课那种时间,黄昏和黎明有点相似,他觉得该去参加早课,穿好衣服,该带的一些东西都带上,去参加早课了。把傍晚以为是早上,我们不要像这样的迷糊。

 

正知的力量是很重要的,必须靠它观察内心,有没有住於境,是不是很清楚。掉举和昏沉的对治力就是修习正知,当自己快要生起掉举或昏沉,立刻对治,就是作行。缺乏正知作行也是一种过患,因为你心一直住於境,并没有生起掉举心昏沉,但是你觉得昏沉或者掉举,又去对治,那是不该对治的时候,你去做对治。刚开始修习时的掉举或者是昏沉出现,但是不对治,那是不作行的过失。就是刚才一直提到已经昏沉或是掉举产生,但是自己不了解,一直以为是在修行,一直以为心住於境,就是不作行的过失。依正知一直观察之后,没有昏沉和掉举,心住於境很清楚,就要平舍,也不要太刻意的观察,也不要放松下来,就要平舍的延续修持。所以我们断除五过失,依止八断行,靠这一股力量去修持奢摩他,不会有很大的障碍,就可以很容易的证得奢摩他。我们对这些要认清,然后思惟是很重要的。有些时候不是为着证得奢摩他而修行,为了要修皈依,修其他很多的法,也能够依八断行断除五过失,那是很殊胜的。假如你很清楚的了解五过失,然后能够依止八断行修对治,虽然不是刻意的修奢摩他,是在修皈依、修慈心、悲心、菩提心,但是奢摩他自自然然会产生。

 

断除五过失必须依止八断行,仅仅靠这一点能不能够证得奢摩他呢?还要具备六力修奢摩他。这六力的第一个就是听闻力。修奢摩他,要听闻了解所谓的奢摩他是什么,修奢摩他有那些方法,修奢摩他的时候会有那些障碍,经由什么方法对治这些障碍,必须从上师或其他人听闻之后,对这方面清楚的了解,应该怎样修,修的时候会有那些困难,这些都要事先了知。譬如,我们平时很多人观想上师,或者仁波切,假如你见过这位仁波切,观想就很容易了,可以现起他的相;假如你从未见过这位仁波切,也可以透过他的相片去观想他。假如你没见过相片,也没见过人的面,让你去观想这位仁波切,没有基本概念怎么观想呢?又如有个人听过达赖喇嘛名字,知道是很有修行的人,精通佛法,但是没有见过他,也没看过他的相片,不知道他长什么样,这时他要观想达赖喇嘛,就很难现起来。同样的,这里很多人都到过达隆沙拉,没有去之前,可能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想像中的达隆沙拉,当你到了达隆沙拉,和你想像的达隆沙拉可能完全不一样。假如这里没有去过达隆沙拉,叫他写想像当中的达隆沙拉,可能会写出很奇怪的话来,要观想达隆沙拉,能够观想的就是想像中的达隆沙拉,真正的达隆沙拉根本没有观想到。假如透过照片或者电视之后,了解达隆沙拉的风景,让你想一想达隆沙拉的时候,那种境相可以很清楚的现起来。现在要让你们了解什么是细微的明亮了别境的心识,我一直解释,透过很多次的解释之后,你们会有个概念,原来所谓的细微了别明亮的心识是这样的。假如你经由我很多次的解释,生起这样一种概念,那就是你听闻领悟了,然后再进一步思惟,心就有办法缘住这个境。因此我们修九住心的时候,第一个必需要靠听闻力之后,让心安住下来。因为自己透过听闻了解要住的境是什么样的,安住在这一境上,不离开不散乱,那就比较容易了,这就是听闻力。

 

修止不仅仅是能够住於境,还要延续一直住在这一境上,不让心散乱,那需要靠思惟。假如清楚的了解自己要修的是什么,要住什么样的境,这些都需要思惟,它是怎样的相状,经过思惟才有办法连续的住在这一境上。所以九住心要修第二住心----续住,需要思惟力来维持,经过思惟了解之后,让自己具有续住的能力。

 

接下来要有忆念力了,由忆念力修持第三安住和第四近住。依思惟力有办法让自己延续之后,产生第二住心续住,但是续住的时间不会很长,因为我们串习力不强,续住一段时间之后,它又会离开你,心识又会散逸,这时必须靠忆念力,让自己的内心再缘着境,一直住在这个境,称为安住,就是第三安住心了。依忆念力把自己的内心,安住在这一境上,不要让它散乱,一再的反覆修持的时候,三摩地的力量也会越来越强,才有办法把时间延续更长。在很短的时间内,即可了解自己已经放逸了,能够马上依忆念力让自己内心住於境,就称为近住心了,这就是九住心当中的第四住心----近住心。所以要靠忆念力修持九住心当中的安住及近住。

 

正知力在前面做了很圆满的解释,靠正知力,可以生起九住心当中的调伏心和寂静心。什么是调伏心呢?要调伏什么呢?就要依正知的力量调伏自己住於境的一切障碍,就是调伏昏沉、掉举,让自己的内心一直安住於境,称为调伏心,就是第五心,粗的沉掉已无,内心不会受到障碍的侵犯,可以依正知的力量对治它,让自己的内心很清楚的住於境,那就是调伏心了。第六是寂静心,依正知的力量一直对治掉举之后,掉举几乎生不起来,只有细沉而已,称为寂静心。

 

正知力之后,第五就是精进力,依精进力让自己的内心生起最极寂静。最极寂静心产生时,依精进力掉举不生,细分的昏沉也不生,就称为最极寂静。这时掉举和细分昏沉完全没有,能够对治细分的沉掉,是依精进力而产生的。连细微的昏沉和掉举都不产生,心一直能够住於境的话,那就变成了第八住心,专注一处。专注一处时,就已经具备三个条件,专分、明分、住分。但是第八住心专注一处的时候,依自己的精进力才不会让这些障碍生起,才有能具有住分、专分和明分。假如无法持续的努力对治,让它住一处的话,这三个条件又会消失,当努力刻意的修持的时候,这三个条件都会具备,称为专注一处。

 

自己反覆修行,就产生最后第六力串习力。然后依串习力,可以生起第九住心的等持住心或是任运住心。心住於境,不需加以功用的修持,只是让它任运的住於一境保持下去,就称为等持。那时心住於境很长,不会有疲倦的感觉。假如是念诵经文,然后修持这一住心。当等持住心产生的时候,很认真的一直在念诵,可以任运一直念下去,心仍能住於境。任运产生的时候,有些人误认为密教的大圆满次第的境界,有些误认为是大手印生起的次第。

 

依等持住心修奢摩他,慢慢的串习,最后会得到了身心轻安的感受。在修第九住心的时候,我们内心不缘其他的,只是缘所缘处而己,所以心都收摄在一处,气跟着收摄在一处。气的力量会使得身体觉得轻安,是由於气的原因,这种轻安的感受,我们就称为身轻安了。身轻安证得之后,因由气流的关系,可以感到了证得心的轻安。心轻安也是随意的轻安,刚开始得轻安的时候,那种安住的力量并不是无法达到,而会感到内心,好像飘浮的那种感受。慢慢的又会觉得缓和的降下来,这时候内心就具足了奢摩他坚固的力量了;具足这种殊胜的心,我们就称为奢摩他。有了奢摩他持续下去,缘所缘处,观修无常、苦、空、无我的次第,就可以证得毘钵舍那。这时候就要止及观,双运并行,由止慢慢修观,由观修进入止,到这种程度,就是由奢摩他或者毘钵舍那,要观修任何一种法门,都不会偏向於太察看或是太安住,就是进入中道。

 

首先认识了这了别明亮心,我们所缘了别明心,再以智慧来观察了别明心最究竟的性质,空性胜解之后,再以奢摩他缘着了别明心,观修毘钵舍那,就是缘空毘钵舍那。以显教来讲,缘空得到奢摩他,也就是得到缘空的思所成慧,在还未得到缘空修所成慧之前,我们就称为大乘资粮道。证得了缘空毘钵舍那时,就是从资粮道转为加行道了。缘无常及苦,这种毘钵舍那并不一定得到加行道。

 

前几天介绍了别明心的性质,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慢慢的去思惟之后,再次的观修,缘了别明心,我们心识本身具足了明分、住分、专分,经由这种心我们就可以证得奢摩他。假如我们具足了这三分的心识,再来缘了别明心,就可以很透彻的了解了别明心的性质是什么,因为具足了缘了别明心的这三分的心识时,也就是说具有这种禅定,它是属於了别明心本身具有明分、住分、专分这三种分。有了这种禅定之后,就可以容易的看清楚什么是了别明心,它在那里?去找是找不到的。因为找不到的关系,所以对於了别明心的自性空方面,会更进一步的很深的感受,这样观察了别明心,到最后观察到空朗朗的感觉。有这种感觉时,旧些噶举派的上师们,会说寻找了别明心的时候,会得到一种空朗朗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证空了。以前的噶举派的大德上师们,可能不会误认为这是证空的境界吧!但是现在一些错误的说法,所以他们认为这就是证空的境界,其实是错误的。「依上如实修」已经讲完了,就是说不管这只鸟在鸟笼里怎么飞,还是在鸟笼里面,所以我们依靠奢摩他就是这样修行。

 

何种定体性 无障澄又明 非存於色体 空洞如虚空

 

现在讲何种定体性,我们之前以鸟笼做比喻,证得奢摩他之后,心专注所缘,当下会有许多的幻想疑惑产生出来,假使有办法控制,我们不会被幻想及疑惑所困扰,最好生起幻想时,马上把它消灭掉、摧毁掉。假使有办法控制,我们要它生起就生起,要让它消失就消失,具有这种能力的话,不会被幻想所转,我们可以靠自己的能力去运用它,视自己的需要而决定。假使没有能力,最好由正念和正知把它摧毁。犹如惯战的善剑者,他武术很高强,马上就把它斩掉,这样不管任何的幻想生起,就应该撤除。在缘了别明心的奢摩他当下,观察外境的一些转化,或者是无常、苦、空、无我等道理修空性。这样的观察之后,慢慢的又把我们的所缘处,收摄在了别明心这一点。有时观察了别明心,它的性质又是如何,有时又可以观其他法,然后观我的性质是什么。观无我、无常,就是证得了止观双运的禅定,不会忘失所缘处,观察一切的法相,但是绝对不会因为观这个法相,而消失以前的所缘处。这就如前所讲:犹如鸟居於笼中,乌鸦栖息於船桅的例子。在所缘了别明心的当下,能观察其他法相的时候,就可以更进一步了解了别明心的性质是什么。「何种定体性,无障澄又明。」就是在具足这一种禅定当下,绝对不会昏沉以及掉举的障碍,而且因为具足了明分的关系,所以所缘处很清晰的,好比在一片无波的澄清的水面,清楚的见到几只小鱼在游。我们这样去观察了别明心,会知道了别明心并非是色体,就是一种空朗朗的感觉,好比虚空一样的。也就是说非存在於色体,空洞如虚的。



用户留言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