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般若之光 > 噶丹噶居宝「佛之大道」本文略释(十一)

噶丹噶居宝「佛之大道」本文略释(十一)

(四)正行观修

当於模糊相显中 希求疑惑幻相等非有也非行治心 亦非散乱入静虑

犹如昏倒及沉睡 无须作意起对治 也非散心依念知 具正知力断放逸

我们经过皈依、祈请、修上师瑜伽,这一切都已经修过以后,让自己内心平息,不让它昏沉与掉举,很自然的停在光明当中,不加作意。在这时不要让自己内心,生起希求心,不要让自己生起疑惑心,也不要构想未来,不要幻想这一切,让它自然的安住,停留在这种境界,尽量的持续、稳固。我讲到不要让自己内心有希求心、疑惑心、幻想心,而并不是要把一切的作意都完全的阻止,好像中国有一位来西藏的摩诃衍僧,不要像他那种修持,什么都不作意,并不是这种意思。自己有一个想蕴,但是不要去胡思乱想,也不要像一个人,昏倒在地上时一样,什么都不会想,都不作意;也不要像睡得很熟的时候,什么都不会想到,最主要不要让自己完全的阻止一切的心识生起,也不是让自己生起各种各样的粗分心识,希求、疑惑、幻想,也不是完全的让它阻止,什么都不想也不是的,要中庸。我们在修呼吸的时候,心一直在作意,不要像这种作意的去数,保持自然,内心会自然的现出一些境,就像雾起一样,它是很自然的。靠因缘很自然的会起雾,也不要让我们自己内心刻意的让它生起一些希求疑惑,也不要完全阻止内心显现。不想不作意也不是,像雾起自然的让它过去或显现。在这时候自己内心很自然的,不让它胡思乱想,也不是完全阻止它。自然的显现到一定的程度,稳固了,再依正念观察自己的内心,这就是:「也非散心依念知」这一句。告诉我们的内心,让它很自然的显现。当自己的正念发现了内心,现起一些希求、疑惑、幻想等相时,要靠正知了解到自己起了念头,阻止它、消除它。「具正知力断放逸」,这样一直持续下去。

 

了别明亮之体性 专注致力见赤裸 任何幻相生起时 应须识别而了知

 

一直修持的时候,可以体会到所谓的了别明亮的体性。假如自己修行到这个程度,不让自己的内心现起希求、疑惑、幻想,很清楚的只有一个了别明亮的体性的心现起,这时是比较细分的心,并不是极细的、最细的心。但是已经阻止了许多粗分心识,不让它现起。以很粗分的来说,它是一个比较细的,但不是最细的,是中等的一种心识,也算是细的一支。假如这种了别明亮的心,当对其他的法,生起希求或疑惑、幻想,这心就不是细分的了别明亮体性的心,又变成粗分的心。因此自己是在修细微的了别明亮体性的心,了解去体会这个心,但一起念头,有一个希求或疑惑幻想出现,马上变成了粗分的心,失去了自己所缘的细微的了别明亮之心。这时候就要靠正知与正念观察,了解自己有没有起念头,假如起念头,起希求疑惑幻想,就要去阻止,让自己内心平静下来,让它自然的显现光明。这样的一直去修持,慢慢的就可以领悟到,所谓比较细微的了别明亮体性的心,所缘显现的相是什么。

 

按正理说,缘细微的了别明亮清净自然的心,专注修奢摩他,主要就是这个。假如能生起奢摩他时,对它的了解,已经很稳固了;在稳固的基础上,再观察修持,不要让粗分的其他心识现起来,就是针对它在奢摩他当中观察。这时就要专注的、努力的观察能够了别境的明亮体性,就是明亮光明了别境体性的心识。然后在奢摩他当中,专注的观察了别明亮体性的心识之时,假如有希求疑惑幻想的妄念生起,不要马上阻止它,先了解希求心是怎么生起的?疑惑为什么会生起来?为什么会有这个幻想?了解之后找出根源,然后阻止它,不要让它再生起。修行的方法是这样的,但是很难修啊!

 

「专注致力见赤裸」,假如我们没办法对细微的能够了别境明亮体性的心识,生起奢摩他之前,是很难做到专注致力见赤裸,这也就是前面提到的从修习当中去寻求见解;先生起奢摩他,然后在奢摩他当中去观察了别明亮体性的心识,这样就是在从修习当中去寻求见解。透过对细微的心识观察有没有自性,了解它的空性,这都是在寻求见解。经由这些再生起奢摩他,在奢摩他当中,观察细微的了别明亮体性的心识,这样又变成从修持当中去寻求见解。这里讲到的从修持当中寻求见解,所谓的修持,就是奢摩他,意思就是从奢摩他当中去寻求见解。我们要从奢摩他当中寻求见解之前,需要了解、认清所谓了别明亮体性的心识,然后把所有的粗分的心识妄念都清除,不让它生起之后,再让这了别明亮体性的心自然的现起来,认清了解之后再缘它,一直专注於了别明亮的心,不让自己的内心散乱、昏沉,就一直专注所缘了别明亮的心,使它一直延续,让它持久更持久,这是从见解中寻求修持。

 

粗分的心识是怎么生起?是从那里生起的?靠那些因缘而生?我们观察是比较容易的了解;但是对於细微的了别明亮体性的,自然现起的心,没办法观察它。因为对它观察思惟之前,要了解它到底是什么体性,我们不了解,至於它是什么性质,根本不用提了。所以必须在观察了别明亮细微的心之前,先要了解什么是了别明亮细微的心。刚开始时是无法真正做到,所以初着手时,原先提到的,不要让内心胡思乱想,不要让它生起各种的希求疑惑幻想,慢慢的让自己的内心平静下来,靠正知正念观察自己的内心,这样的修持,一直让时间延续。当了解到自己的内心平静下来,慢慢接触到这细微的了别明亮心之后,又会突然的想到,现起的是黄色或者是绿色,蓝色或红色,现起那种光?信心跑走了,已经在作意,又变成粗分的心识。因此要靠正知和正念,了解自己的心已经跑走了,已经生起一个念头来了,又要让这一些消失,让自己内心平静下来。

 

在修持的时候,内心慢慢平静下来,到某一个程度时,又为外缘所牵制。譬如你有个商店,忽然会想到会出什么事情?心又已经跑走了,又变得很粗分了。假如有孩子在学校里读书,想到我孩子在学校里怎么样?天很冷或天很热,感觉一出现,心又乱了。甚至修持没有进展,也会灰心的感觉:啊!这真困难呀!诸如此类念头生起的时候,就要靠正知与正念了解,自己已经有个念头出现了,不要让它再继续下去,让它平息下来;假如你没有正知正念的力量来帮助,会一直盘桓下去,浪费很多时间在那边修行。因此要靠正知与正念的力量,念头一生起的当下,就要了解它,让它慢慢的平息。

 

假如自己有正知正念的力量,一直保护自己的内心,明亮了别境的细微心识,让它自然的现起。以正知正念的力量不离所缘,念头生起,马上能够了解,立即阻止让它平息,那么可以依这种力量来延续修持。有时粗分的念头生起的时候,要靠正知与正念了解它是粗分的心识,心已经散乱,已经缘另外一个境界,你要了解,但是不需要马上阻止,观察到底是怎么生起的,慢慢的了解之后,再去阻止,想办法清除。

 

了别明亮之体性,专注致力见赤裸。这一句我再做一点解释。这里对了别明亮体性的心识,在实修的时候要专注致力的观察,有时候要放松之后,观察到底有没有一直停在了别明亮体性上。因为过份的专注致力的时候,会生起一些粗分的心识,生起很多的分别心;这种分别心并非是根识,都是意识。因此当你了解到已经生起了粗分的分别心时,不要马上阻止它,要观察这个分别心,这些杂念是怎么生起的,它到底是什么因缘而产生的。「任何幻想生起时,应需识别而了知。」所以不管是什么分别心生起,应该要去认识,是怎么生起,这是很重要的。有时会有很多幻想分别生起,不要马上阻止,慢慢的观察它,是怎么生起的,靠什么因缘,是什么样的一种相,观察的时候依幻想或分别心,可以藉助它的力量,思惟无自性,思惟空性。

 

犹如惯战善剑者 生起寻即悉澈除 安住於此断除时 不应舍念而缓行

 

有时觉得念头生起,好像野马奔驰无法控制,不断生起幻相并延续下去,有这种危险感觉的时候,再强力的作意阻止,不要让这种幻相生起来。有些幻相,有些分别心生起的时候,要立刻去阻止它,那就是:「犹如惯战善剑者,生起寻即悉澈除。」如果一直让它延续下去,无法控制、无法让它消失的话,这时要刻意的阻止它,不要让它增强。初学者无法控制自己的幻相,无法控制分别心生起时,应该尽量立刻阻止,令内心平息,让了别明亮的细分之心识呈现。假如有办法依正知正念控制这些分别心与幻相,生起马上阻止澈除之后,自己内心可以平息下来,又可以安住在原先了别明亮的心识当中。这时候,依正念专注致力的观察,思惟它的无自性。有时候要放松的观察,有时候要专注致力去观察,这两个方法轮流配合运用。观察之后可以了解到,所谓了别明亮细微体性的心之本质。当你了解到,平息一切妄念幻相,了别明亮的心识显现了,这时就安住在这上面,「安住於此断除时,不应舍念而缓行」。不要再去作意,不要让念头再生起来,就是很自然很平稳的,慢慢的让自己所缘的对象,就是了别明亮体性的细微心,安住在这一点上。我们修持的所缘境,就是了别明亮体性的细微心,对它进行观察,就是有时要专注致力的观察,有时慢慢的缓行的观察,不要让所缘境失去。

 

经过放松、专注两种方法,轮流缘了别明亮体性的心,反覆的修习,那么慢慢的串习之后,就可以了解所谓的了别明亮体性的心识,它是什么样的一种相,它具有那些特点,当你很确定的了解所谓了别明亮体性的心识,观察无常、观照无我、无自性。当我们很稳固的了解,所谓了别明亮体性的心识,有一定的领悟、定解之时,就有办法对内心生起的幻想或是希求疑惑来观察,是怎么生起的,透过观察之后,再把这些清除,让它平息。

 

对了别明亮体性的心识,已经有了领悟,有了很稳固的了解,这时候内心生起的幻想希求或疑惑,针对这些观察是怎么生起的,为什么会生起来,经由观察之后,也会慢慢的消失;在它消失的当下,明亮体性的心识自然又会显现出来。假如自己内心生起这种幻想希求疑惑的时候,没办法对它进行观察,是怎么生起来的,它的无自性、无常、无我,那就要了解到幻想希求疑惑一生起,马上阻止,不要让它再延续下去。假如修到某一个程度,能够控制自己内心生起的幻想希求心和疑惑,所谓的控制就是:让它生起来,一直延续下去,假如想阻止,不让它延续下去也可以。有这种能力的时候,就可以针对这些幻想希求疑惑观察,是怎么生起来,再进一步观察无常、无我、无自性。自己有这种能力的时候,也对这些幻想希求疑惑,一直观察无常、无我、无自性,观察这些特点。假如能运用它,针对它观察无自性,那么自己内续的解脱能力会愈来愈强。

 

这里翻译的时候漏了一句偈,就是:譬喻绳子,打了结之后放着,不需要刻意的去把结解开,过一段时间自自然然的会松开的。意思是指我们对了别明亮体性的心识,缘它专注住於一境,一直修持之后,生起奢摩他,自己内心的幻想或者是希求疑惑生起来,它会自然的消失,自己内心也可以自然的安住在了别明亮体性的心上,不会散乱。对奢摩他及毘钵舍那有很坚固的力量,这时可以让自己光明体性的心识,缘多少的境,也不会离开奢摩他,也不会离开毘钵舍那,一直进行观察,不会散乱的。在具这种奢摩他的基础下,观察生起的幻想希求疑惑,不需刻意去阻止,它自然会消失。以我们可以体会到的瞋恨心来说,当自己内心的瞋恨很强的时候,专门针对瞋恨心观察,是怎么生起的,到底是怎样一回事,是什么样的一种相,一直缘它观察的时候,自然而然的瞋恨心就会消失了。假如你对了别明亮体性的心识,缘它专注住於一境而生起奢摩他,有了这个基础的情况下,让自己生起这些幻想希求疑惑,缘它观察无常相、无我相、无自性相,粗、细的无我,它自自然然的会在奢摩他当中消失。

 

致力专注与缓放 内心於此安置处 也有如是言说者 放则无疑定脱离

如其所言不作意 对其所缘寻思境 住分自消成空寂

 

接下来要解说的,就是缘这了别明亮体性的细微心识,住於一境,修习生起奢摩他。这时运用了别明亮体性的心识,让它缘很多的境。印度的离系派,还有广论里面讲到的摩诃衍,他们都主张,就是什么都不作意,完全都不想,这样是不行的。噶举派传下来的大手印,修持的时候,要阻止的就是这些粗分的心识,希求、疑惑、幻想,但不是所有的心识都阻止,要运用了别明亮的细微体性的心识为所缘境,开始时是让它自然的显现,了解它,对它生起奢摩他之后再运用它。因此要了解噶举传下来大手印,修法与摩诃衍所主张的,什么都不作意,有些人会混为一体。要注意到的,要遮除的是那一些,是不是完全都遮除,是有区别的,不要混为一体。要了解应遮除的遮除,该让它现起的就要让它现起。总而言之,要阻止的就是粗分的心识,不要让粗分的希求疑惑幻想生起,让细微的了别明亮体性的心识显现出来;显现出来之后,再进一步的让它缘很多的境,运用思惟。因为不瞭解这些扼要,这些区别,噶举派有些后期的修行者,也变成了什么都不作意。因为不了解这些扼要,而无目的修行不作意。假如我们生起这种幻想分别心和疑惑,能够针对这些观察无常,粗、细无我、无自性;了解到无自性,就可以知道空性,缘这些修持空性。

 

因此大家要了解到,所谓的希求幻想疑惑,并不是任何时都不让它生起,一直阻止它。到某个程度,要让它生起之后去观察,是怎么生起来,它的相是什么,有那些特点。观察之后,又会消失,在这消失当中,又显现出一种空虚的现象。譬如,我们可以体会到粗分的心识,原先提到的瞋恨心,缘着这瞋恨心寻找,瞋恨心到底在那里,它怎么生起的时候,是找不到的,那时候就会有一种空虚的感觉出现。就是观察自己的心识,到底在那里,一直寻求找不出来的。心识在这时,我无法表达出来,透过寻求之后会有一种空虚的感觉出现。有一定程度智慧的人,观察心识到底在那里,他可以体会到这种空虚的感觉。但是这不是了解到空性,并不是空性,宗大师很清楚的讲了这句话,这种空虚的感觉并不是了解到空性。我们也会有这种体会,寻找之后,这边也不是,那边也不是,找不出来的时候,就有这种空虚的感觉,那根本不是空性。

 

同样的,我们寻找所谓的我,依五蕴寻找,内外寻找之后找不出我;找不出我的当下,就有一种空虚的感觉,那也不是空性。很多人认为这就是细微的人无我,补特伽罗无我,但是宗大师很清楚的解释,这并非是细微的补特伽罗无我,也不是空性,它只是了解空性的一个基础而已。部份有智慧的人去思惟,都能够现起这种空虚的感觉,但并不是空性,空性并不是这么简单,在菩提道次第广论里面就有讲到。我们可以从观察自己的五蕴,寻找自己常常提到的我,到底在那里,到底在上部还是在下部,寻找之后,找不出我,那时候自然会现起一种空虚的感觉,了解这种空虚的感觉出现之后,就要抓住空虚的感觉,缘这个空虚,再进一步观察我,到底是有自性还是无自性,那才进入了真正去了解空性。很多人都认为空虚就是空性,修持这个空虚,说自己在修空性,徒耗时日。

 

同样住时若观察 无障空明清楚性传此见者未善辨 无遮模糊应识别

 

我们一直缘这个空虚,进一步的观察,一直让内心持续的缘着空虚的话,空虚的感觉会愈来愈清楚:「无障空明清楚性,传此见者未善辨」。对空虚会愈来愈清楚的时候,针对它进一步的思惟无我、无自性。同样的,也从这空虚当中去观察,这一切幻想希求疑惑怎么生起来的,靠什么因、什么缘而生起来,有些什么特点,要从这清楚的空虚当中,进一步观察希求疑惑幻想这一切的分别心。分别心经由观察,又会变成空虚,落到原先的空虚上。这时再进一步依正知正念观察,又会生起希求疑惑幻想,粗分的分别心又会生起来,再从清楚的空虚的状况当中,观察之后,又会消失,又会有那种空虚的感觉出现,这个空虚又可以回到原来那种情况。经过这种反覆的思惟、观察,自己对空虚了解得很清楚,再去观察自己了别明亮的心识上,有没有生起分别心,假如生起分别希求疑惑之心,再针对它们观察、思惟,透过这种思惟观察之后,这一切的幻想分别希求疑惑之心,自然又会消失,又会有那种空虚的感觉,就会回到原来那种空虚的状况。

 

了知辨别此性质 犹如鸟居於笼中 乌鸦栖息於船桅 绕飞数匝仍停此

 

不断反覆观察思惟,又回到原来的空虚。犹如笼中鸟,主人虽然放它出去飞翔,不久之后又飞回笼中。譬如有艘大船的船桅上栖息很多鸟,当大船开向大海中,这时鸟在空中飞旋之后,大海没有一个落脚处,它们就会回到原来的船桅上。这个譬喻的真正内涵:自己对这种了别明亮心识,让它很明显起来之后,观察现起的一些希求疑惑幻想,有时会有空虚的感觉,这个空虚的感觉让它愈来愈清楚之后,从空虚当中又去观察自己内心。假如希求疑惑分别生起的话,针对这些分别心去观察,是怎么生起来的,到底是什么样的相,一直观察,它又会自然的消失,这时又会有空虚的感觉出现,好比这只鸟又落到原来的船上一样,又回归到空虚当中。但是我们如果生起这种分别心,根本没办法让它又回归到原来的所缘上,会一直顺着分别心延续下去,没完没了。好像一只野兽险差被猎人捉到,幸运的能够逃脱,牠会跑得远远的,从此之后,再也不会回到这个地方。同样的,我们生起一个分别心或是希求疑惑的话,若我们无法阻止,就一直跟着这些分别心延续下去,好几个小时跟着这些跑,这是因为自己没有能力控制分别心,控制这些希求疑惑幻想而造成的。假如我们缘了别明亮的细微心识住於境,生起奢摩他之后,就有办法控制自己内心生起的分别幻想希求疑惑,让它生起延续下去,或不让它生起,让它平息,都能控制自如。

 

有一句话:分别自然显为法身。意思是让自己内心有这种能力----

生起奢摩他,让自己生起幻想希求疑惑,然后观察研究,观察无常无我无自性,观察它的法性,观察它的空性之后,靠这些分别心,自然提升了自己观方面的能力,空正见提升了,这就是自然显现的法身。有些人现起分别心希求疑惑,不管是什么样的粗分心识,都有办法观察它的无自性,然后修持空性;这样的修持,就是所谓的让「分别自然显为法身」。针对这些细微的了别明亮体性的细微心识,观察它无自性。同样的,对这些粗分的分别希求疑惑幻想观察它,然后修空性。主要就是对自己内在的心识,修无自性。

 

修持大手印的方法,就是修持这些。这个修持最基本的,要缘了别明亮体性的心识,就是细微的了别明亮体性的心识,安住所缘让自己生起奢摩他,从奢摩他当中观察无自性,观察所现起的一切分别心幻想无自性。这就是修持大手印,从修持当中去寻求见解,简单修持方法就是这一些了。

 

  我已对了别明亮的细微心识,做了一些解释。了别明亮的细微心识现起之前,我们需要阻止粗分的根识,以及内心的分别幻想,这些都要让它消失,然后才会有细微的明亮了别境的心识现起。我们现在还没办法缘细微了别明亮的心识修奢摩他,但是一个圆满的真正的修大手印的修行者,他需要先具备对细微的心识生起奢摩他,证得奢摩他之后,才有办法进一步的修大手印。所以我们必须先让自己先生起奢摩他。



用户留言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