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请购QQ:774952713    唐卡请购电话:13109771200 
当前位置:中国唐卡网 > 藏传佛教 > 热点 > 杂文 >

拉卜楞藏区对“鲁”神的认识与崇拜

[摘要] 文章从对“鲁”神的认识、对鲁神的崇拜两大方面入手,通过对拉卜楞藏区“鲁”神崇拜现象的描述与分析,认为这一传统的文化现象属于古老的苯教文化的遗留,并且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形式多样的“鲁”神崇拜、祭祀和禁忌习俗。
[关键词]拉卜楞,“鲁”神,认识崇拜

在人类早期,生产力及认识能力极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们凭幻想来认识不可解释的自然现象,认为自然物与人一样,有思想、有情感、有意识,于是将不少动物作为图腾来崇拜。 “鲁”神崇拜就是其中之一。“鲁”神崇拜文化现象在拉卜楞广大民众中根深蒂固,内容也丰富多彩。本文拟就拉卜楞地区人们对“鲁”神的认识、崇拜及与其相关的宗教文化现象作一探讨。

一、对“鲁”神的认识

椐《西藏佛教史略》记载:“早期的苯教可分为两大类别,一类是可获取成果的五种苯教,是为获取天神善趣之果;另一类是获财的四种,是为了卜算、求福、人财两旺以及施受送鬼用品、克服违缘等”(王辅仁:《西藏佛教史略》,青海民族出版社,19页。)苯教把世界分为三部分:即天、气和地,或称天、地和地下。天上住着“赞”神,地上住着“年”神,地下住着“鲁”神,认为世界之初起源于卵,其中一种有关卵生传说中讲,在两只鸟巢中有十八枚卵,六枚白色,六枚蓝色,从其余六枚卵中生出了人,每个人又都属天上(天)、地和地下(鲁)三界之一。
定义、形状及种类:“鲁”在《藏汉大词典》中的解释是:“龙,梵音译作那伽。佛教典籍中所说八部众中一类水栖的人首蛇身的畜生。”《佛学大辞典》中对那伽(NAGA)的解释是:长身、无足,蛇属之长也。八部众之一,有神力,变化云雨。其实,《藏汉大词典》对“鲁”的解释有误,不能将“鲁”直接译为“龙”(藏语中称龙为“珠”);佛教神灵那伽与苯教的“鲁”是同一种动物,只是不同语言对它的不同称呼,这一点准确无误。现在,有些学者也将“鲁”与“珠”概念等同,写作时均译为“龙”,这也是笔误。在拉卜楞“鲁”与“龙”在概念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之间的共同点在于,对于气候、雨水、财富、疾病之类造成影响。不同之处在于“龙”是“鲁”的一种,而“鲁”不等于“龙”。正如丹珠昂奔先生所说:藏籍中早期的“鲁”所指较为模糊,仿佛泛指地下的,尤其是水中的动物;不但形象模糊,而且居住地也纷纷繁繁。中期的“鲁”神是以明确的分工形式出现的,已归入系统体系中的神。晚期的“鲁”神形象有悖于前、中期,它已经将泛化的形体单一化,而且提高了它善神的地位,成为至高无上的神灵家族。(丹珠昂奔著:《藏族神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4~7页。)
我们在考察过程中发现,拉卜楞地区的人们不能明确解释“鲁”神究竟属于哪一种动物,只是说明与“鲁”神有关的动物有鱼、蛇、螃蟹、青蛙、蝌蚪等。认为“鲁”神的形象既不仅仅是蛇、蛙、螃蟹,也不仅仅是鱼、蝌蚪诸物,它实际上是一种可以随时附身或者变为蛇、蛙、鱼、蟹的精灵,并且无时无处不在。“鲁”神的形状也并非是指某一动物之原形,而是经过人们想象后的人格化了的神,它有人身蛇头、人身马头、人身熊头、人身虎头、人身龙头、人身鼠头、人身羊头、人身猪头、人身豹头、人身牛头、人身鹿头、人身孔雀头等,这些不同形状的“鲁”神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都是人身蛇尾或鱼尾。这说明所谓“鲁”神是人们想象的动物,它的基本形态是蛇或鱼,又兼有诸如马、牛、羊、猪、虎等人们常见的很多兽类及人的一些特点,是一种由多种动物图腾特征结合而成的神灵。
具有关资料表明,苯教中“鲁”神的种类很多,成千上万,但总括起来可分为五大类,即“‘甲仁’、‘吉尔仁’、‘芒仁’、‘壮色仁’、‘毒巴仁’共五类。”(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编:《藏族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西藏人民出版社,352页。)它们分别居于世间的东、西、南、北、中五方位,而且有好坏、善恶之分,其中第一类“鲁”神可保护人类,给人类带来幸福;第二、四、五类善恶兼有;第三类是恶性,它可给人间带来灾难祸害,诸如瘟疫、疾病、干旱、水灾等。颜色上可分为白、黑、花三种,是故,苯教将其主要经典取名《十万龙经》。在这部经典中提记,各种部类的“鲁”神最初是从创世金龟生出的六枚蛋中诞生的,它们的名称我们可译为:王族、民族、贵族、白族、最下种姓和躲避。另外又谈到了五种不同种族的鲁:如白马头王族、黄鹅头刹帝利族、蓝色黑公牛头吠奢族等。除此之外,苯教中最重要的一组“鲁”神是“八大鲁王”,(广财鲁王、莲花鲁王、力游鲁王、安止鲁王、大莲鲁王、护贝鲁王、具种鲁王和无边鲁王。)对其名称、发髻特征(发髻特征: 海螺发髻、绿松石发髻、红铜发髻、绿红宝石发髻、珊瑚发髻、铁发髻、珍珠发髻和猫眼石发髻(此特征可看出鲁神是财富之象征)。)、身色(身色: 白、蓝、红、绿、黑、天蓝和五种宝石色。)等记载都较为详实。
在佛教经典《金光明经》中言:“有两万八千多个龙王(应指那伽),并有广大的眷属”。另外,还有鲁魔之说,它是“鲁”和魔结合后出生的魔类,一组重要的鲁魔是“鲁魔九兄弟”。凡此种种,都根植于拉卜楞藏区而被广大民众所接受。
处所及其职责:“鲁”神的处所起初在河湖、水井等处。随着苯教不断传播,“鲁”神处所除江河、海洋、泉水、沼泽、湖泊、水井等处外,还有山尖、树林、石崖、土地、坟堆、冰川,甚至家中也有“鲁”神的住处。霍夫曼在其《西藏的宗教》中写道:“鲁最初的住所是河和湖,甚至在井中也有“鲁”神。有一苯教著作上说,龙(指鲁—引者)住在一种奇怪的山尖上,在黑岩石上,它的峰像乌鸦的头一样,也住在像猪鼻似的坟堆上,像卧牛的山上,也住在柏树桦树和云杉上,也住在双山、双石和双冰川上。”方位除上文提及的东、南、西、北和中外,鲁魔九兄弟又处在东、南、西、北、中和东北、东南、西南、西北九方。依众多史料看来,“鲁”神主要生活在大海中,海底有五百座鲁王殿,它们与人类一样在海底生儿育女,过着同人间一样的生活。鲁王不但大都住于海中,而且在海中有华丽无比的鲁宫。如《海龙王经请佛品》说:“海龙王得知佛在灵鹫山的说法,满心欢喜,欲请佛至大海龙宫供养,佛许之,龙王即入大海作大殿,无量珠宝, 种种庄严,妙不可言。”(才让:《藏传佛教信仰与民俗》,民族出版社,32页。)笔者认为,上面引文中的“龙”应译成“鲁”,因为按“龙王请佛闻佛说法”,这里的龙王完全被人格化了。在许多史料中,无论是印度的“那伽”,还是藏传佛教的“鲁”,其最大的一个共性就是将其“人格化”了,这在各大寺院壁画中可以得到证实。正如有学者所言:“同样藏传佛教艺术作品中的那伽形象也是人物化了,如壁画‘龙王献宝图’,龙王从海中给佛陀献宝,但其形象与佛画中的国王、施主之类相似。”(《藏族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编,西藏人民出版社,352页。)拉卜楞人认为,王族鲁王的居处是一座巨大的蓝色宫殿,宫殿的基础由玛瑙砌成,护墙由金砌成,屋顶用青金石砌成,四楼角用银铃装饰。可以说“在宇宙论的另一领域中,龙起了一种重要的作用,龙就是相当于梵文中的NAGA的神灵,但在一般情况下则是代表大地和水中的神灵,大家认为农业的丰收取决于它们。”((意)图齐,(西德)海西希著,耿升译,王尧校订:《西藏与蒙古的宗教》,天津古籍出版社,277页。)
在有关研究“格萨尔”的学者看来,“鲁”或其系统中的龙在《格萨尔》中也作为“财富之象征”。《格萨尔》史诗里,女主人公珠牡(汉意为“龙女”)作为“鲁”神系统中的龙女,其父财运亨通,世代相传。人们认为,谁娶了珠牡,谁就会得到那神秘的财气。
由此可见,“鲁”神是财富之根基,是财源之主。大多资料表明,至于“鲁”神(或其系统中的龙神)是财富之象征,这是欧亚大陆各民族共同具有的古老观念,理由是:古希腊神话中有英雄从毒龙那里抢金羊毛的神话故事;印度人传说中的地下神那伽与那伽王瓦苏基的有名宝库婆伽瓦提等皆属同一类型。欧亚大陆汉藏语系及印欧语系各民族的思想中,鲁和龙生活在地下水中,由此,它就与地下和水中的宝藏发生了联系;古代华夏民族就有“黄金千岁生黄龙,黄龙入藏生黄泉”之观念,在描述“龙宫”时其装饰往往是宝石连缀、光彩耀眼。
从以上史料中可看出,拉卜楞地区对“鲁”神的崇拜有两个特点:一是“鲁”神与降雨、水灾有很大关系,只能供养,不可侵犯;二是“鲁”神非常富裕,其处所金碧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