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唐卡收藏 > 绘画唐卡的保存传统与发展

绘画唐卡的保存传统与发展

唐卡(thang-ka)约兴起于公元八世纪,是藏传佛教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唐”在藏文是“平坦、平原、清楚”的意思,而“孤”为“身体”,引申为“佛神像”,有尊敬之意。简言之,唐卡是一种平面艺术,内容以藏人所尊敬的佛教诸尊为主要题材,无论构图、色彩、线条,皆流露出清晰明亮的工笔风格。一幅完整、的唐卡,形式上类似汉地的挂轴画,有画心、装衬及天地杆,可悬挂、可收卷,不过它并不等同于绘画,而是横跨“绘画”与“工艺”两类范畴;主要有笔绘、版印、缂丝、刺绣、织锦、贴花六种样式,一概皆称之为唐卡,因此之故,唯有直接取其音译,方能概括唐卡独一无二的特色。

六种样式中,笔绘唐卡的历史最为悠久,但由于制作质材与绘画颜料等特质,也是最易受损、难以保存久远的一种唐卡。“保存”是为笔绘唐卡研究的诸多子题之一。本文重点在以笔者于西藏、印北、不丹、欧美实际绘制研读唐卡所见,参酌中西论著,探讨唐卡绘制完毕以后,在原创地的环喜马拉雅山区藏传佛寺,及流入西方之后,藏人与西方文物保存学界对于唐卡的种种传统与科技保存措施,同时针对保存不当造成的伤害,以及所能采取的种种补救手段,进行全面的回顾与省思,或可提供读者了解唐卡的诸多“画面现象”并备国内日后“保存”与“鉴识”唐卡参考之用。

“保存”一词,涵盖“维护”及“修复”;“维护”可谓“事先”预防唐卡受损的“保养”,“修复”则是唐卡已经受损“事后”的“治疗”。唐卡需要“预防性”的维护与“善后性”的修复,因素颇多,远可溯自唐卡创作之初:在画布的制作、调胶、调色、彩绘各步骤中,如果未能掌握质材特性及技术层次,譬如“画框调绳”、”布面绷平”、”胶量多寡”、”颜料厚薄”、”衬边角缝”等恰当与否,皆攸关乎画成后颜料裂痕剥落、画布下陷、扭皱变形的轻重程度。这些导因于画布制作与笔绘过程中的问题,也就是美国洛杉矶郡立美术馆文物保存中心专家柏莉丝西尔所谓的“先天性缺陷”。一旦唐卡绘制完毕以后,“后天性”的种种弊端又随之衍生而出。“先天性缺陷”必须针对绘制过程详尽说明,当另文再论。“后天性弊端”在藏传佛寺以及西方文物界的肇因、现象、处理及疑点,本文将逐一探究。



用户留言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