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唐卡解说 > 世亲菩萨唐卡解说

世亲菩萨唐卡解说

世亲(Vasubandhu 约4或5世纪) 中印度佛教哲学家。一译天宗。音译“婆薮盘豆”。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理论体系建立者之一。无著之弟。出生于北印度犍陀罗国的布路沙城(意译丈夫城)。属婆罗门种姓。初习小乘,在说一切有部出家,曾去迦湿弥罗国精研该部教理4年。后回布路沙城,作《俱舍论》,批语说一切有部的烦琐教义和在乘教义。

生平

  据《大唐西域记》卷五记载:当世亲自北印度来到中印度阿陀国时,无著曾命弟子迎候,并止于户牖之外。夜分之后,无著诵《十地经》,世亲听后感到其法深妙,于是追随无著改信大乘,弘扬唯识论。他在《唯识二十论》和《唯识三十颂》中,充分阐明了他“识生似外境现”的思想,意即外境本来并不存在,由于识生起的作用,转变成为心的对象,如同病目见空华。他的这两部著作,集唯识思想的精华,也是唯识学说发展的高峰。

学说

在《大乘百法明门论》中,他把宇宙万有分为五大类,即心法、心所有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心法是说以心(精神现象)为主体,包括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八种“识”,心所有法是指心的作用,包括五根、五境和意识的对境十一种现象;不相应行法是一种非精神、非物质的现象,它区别于前三种法,是假立的有为法,包括二十四种现象,它区别于前三种法,是假立的有为法,包括二十四种现象;无为法是不生不来的现象,湛然常住的理法,其中包括六种无为:虚空无为(认识真理犹如虚空的境界)、择灭无为(得到至善智慧的精神境界)、非择灭无为(通过神秘的直观得到真理的境界)、不动灭无为(通过深思静虑,不为苦乐所动的境界)、想受灭无为(灭断一切观念、感觉、以直观显现真理的境界),真如无为(得到真理的精神境界)。以上五位百法总括来说,就是心是识自体,心与识相应,色是心识所变现,不相应行法是区别于心、色的假立,无为法则是前四位断染成净的最终结果,无为法也以识为根本,但它是最真实、最圆满的最高真理。  

在《佛性论》中,他提出五性各别说,把一切众生分为:声闻、独觉、如来、不定种性、无性有情等五类。此五者是潜藏在阿赖耶识中的种子,由于每个人所具有的善、恶种子不同,因而修持所得的结果也不相同:声闻可修证阿罗汉;独觉修证辟支佛;如来种性可修证为佛;不定种性的证果不确定,可修证以上三种之一;无性有情只具有有漏种子,因此要受业报轮回的限制,虽然苦心修持,也不能下得上面三果。这种五性各别说和古代印度的种姓观是密切相关的。

著作

  著作甚多,主要著作除上面提到的以外,尚有:《大乘成业论》、《大乘五蕴论》、《止观门论颂》等。还有对《中边分别论》、《摄大乘论》、《大乘庄严经论》、《六门教授习定论》、《金刚般若经论》《妙法莲华经》、《无量寿经》、《十地经》、《宝髻经》、《胜思惟梵天所问经》等的注释。据传,还有《论轨》、《论式》、《论心》等因明著作三部,梵本已佚,也无汉文译本,仅从其他经典中略知片断。

后继

世亲学说的后继人,说法不一。在《成唯识论述记》中记载有护法、德慧、安慧、亲胜(世亲同时)、难陀、净月、火辨(世亲同时)、胜友、胜子、智月等十家;据西藏的记载,则为安慧、陈那、德光、解脱军等四大家。

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陀入灭后,由於弟子对教法的体会、主张不一,佛教形成部派分裂局面,而有「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的分歧。然而,所谓「法本一味,无二无别」,无论大、小乘佛教,皆源於佛陀教法,其中最能贯通大小乘佛教,将佛陀教法圆融阐述并加以弘传者,当首推享有「千部论师」之誉的世亲菩萨。

世亲生於西元三二○至四○○年间,最初於「说一切有部」出家,曾因不信大乘佛教,而造论譭谤。后得其兄无著的善巧劝说而回小向大,转入大乘。后致力於瑜伽、唯识学说的弘扬,与无著并称为瑜伽行派的两大核心人物,共同举扬「有」义。

世亲出身婆罗门,从小精通因明,思辩聪敏。出家后,因涉猎经量部思想,立志改善有部教义,并将学风保守的有部论书整理成六百颂文的《阿毗达磨俱舍论》,以评破《大毗婆沙论》。此举引起外道论师婆修罗多瞠嫉,怂恿有部著名学者众贤论师造《俱舍雹论》反驳,要求与世亲面决胜负。世亲得知,留书众贤说:「我昔造论破毗婆沙义,亦不将汝面共论决,汝今造论,何须呼我?有智之人自当知其是非。」众贤读罢书信,深有所悟,乃修书嘱弟子将信及所造论书转交世亲,代为悔过。世亲获信,感慨表示:「众贤论师,聪敏后进,理虽不足,辞乃有余,我今欲破众贤之论,若指诸掌;顾以垂终之托,重其知难之辞,苟缘大义,存其宿志,况乎此论,发明我宗。」遂改题为《顺正理论》。世亲非但未著论驳斥,反将众贤《俱舍雹论》改题为《顺正理论》,流传於世,足见世亲为人之宽弘慈悲。

世亲著作丰富,早学小乘时,即撰五百部著作,改宗大乘后,又造五百论书,世人乃尊以「千部论师」。其中小乘论典以《俱舍论》为代表作,此部论书体系严谨,论旨明彻,乃了解部派及大乘佛教基本思想精华作品,自古以来即被视为重要的佛教教科书,甚至被誉为「聪明论」。大乘论书则以《摄大乘论》、《唯识二十颂》、《唯识三十颂》、《十地论》、《庄严论释》等最为精要。对於大乘经典,如《华严》、《涅盘》、《法华》、《般若》、《维摩》、《胜鬘》等,也留下大量的论释。世亲庞大著述传至中土后,形成各宗派的思想源流,如依《十地经论》成立「地论宗」,依《净土论》成立「净土宗」,依《摄大乘论释》成立「摄论宗」,研究《俱舍论》而成立「俱舍宗」,由玄奘翻译的《成唯识论》而成立「法相宗」等。世亲的千部论典,令佛教开宗立派,百花争放,绽放异彩。

佛门有云:「唯识三年,俱舍八年。」这意思是说若欲理解世亲思想,需花费十年或更长时间。世亲是印度佛教最盛时期的伟大学者,一生以笔代剑,折伏群魔,传播正法。相传世亲的亲教师觉亲大德曾被数论外道所辱,世亲便造《七十真实论》,攻破数论外道《僧佉论》,并获阿踰闍国王赏赐三洛沙金。世亲将赏金分成三分,兴建三寺。后来阿踰闍国婆罗秩底王皈依世亲为师,并令太子婆罗阿迭多从师受戒,王妃亦出家成为世亲弟子。太子即位后,母子同请世亲留於阿踰闍国接受供养。

此外,印度最著名的佛教学府「那烂陀大学」,也由於世亲得到笈多王朝两代国王的信任而扩大重建。当时大小乘学者云集,洋溢著佛教真理的芬芳,并刺激中观学派的重振,陆续出现佛护、清辨、师子光、智光等人才,再显龙树、提婆之光。

晚年,世亲作《唯识三十颂》,震撼印度唯识界,成为印度唯识思想史上最脍炙人口的一部论典,也成为后世研究唯识学的重要著作,影响后世唯识学者甚钜。世亲在八十岁时示寂於阿踰闍国。他与胞兄无著所开创的瑜伽行派,传入中国后,成为法相唯识宗,与龙树创立的中观学派并称为大乘佛教的两大学派。

注释:二胜六庄严:二胜谓精通佛教最胜根本,即戒律学的两大论师释迦光和功德光。六庄严谓装饰南赡部洲的六庄严:精通中观学的龙树和圣天;精通对法学的无著和世亲;精通因明学的陈那和法称。



用户留言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