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唐卡鉴赏 > 闲话唐卡

闲话唐卡

据记载,唐卡起源于藏王松赞干布时期,历经藏传佛教前后两期的弘传,经历千年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最终以其大美、巧夺天工的姿态展现于世人面前。千年的传承,万变的时空,铸造了唐卡的博大与包容。

一千年以后,当我们成为这个世界阶段性主人之时,随着藏传佛教的广泛传播,唐卡这种为宗教而生的卷轴画,也日益为众人所了解,在求知道路上,人们难免会对新事物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

唐卡的本质是什么?唐卡的功能何在?人们该如何欣赏和收藏唐卡?这一系列的问题,时常困扰着我们。

佛演一音,听者多解,八万四千法门,哪个正确哪个殊胜?

对待表象,我们习惯于以自身立场见识作结论,这使得我们对事物本来面目的探索,因对自身的执着而不纯粹,不彻底,这将阻碍我们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

我曾亲见一幅唐卡,引来众人争得面红耳赤,张三说这幅唐卡是勉唐派风格,李四道这幅唐卡确有噶玛嘎孜风格,王五言明显为钦则派遗风。众人为此争论不休。虽然唐卡中佛菩萨慈祥包容的目光,无失无得的淡定无分别的展现在众人面前,但争论者的知觉却选择不到。

从世俗谛的角度看,人们在这个世界上所经验到的,无非是苦,无常和迷惑,因为事物的本来已经被我执所产生的习气和烦恼所遮蔽,通常的争执就来源于这些的相互纠缠。

唐卡出现此世间的最初目的就是为宗教服务,她以各种象征性的图像符号传达着藏传佛教神秘又深奥的教义。对于信徒来说,唐卡就是佛菩萨真实的化身,虔诚供奉礼拜唐卡中的佛菩萨,与礼拜真佛相同。

在藏传佛教初传雪域时,如何使得没有文字基础的藏族人民能够接受并理解佛法,莲花生大士采用了化苯为佛、以图带字等方式,善巧的使得人们很快地就能通过形象直观的佛教绘画来理解佛教的教义。

从藏传佛教绘画史的发生、发展历程看,外来多种文化和教派势力两方面的影响最大。前期(公元7—15世纪)表现为多元文化碰撞,中原艺术、印度、克什米尔、尼泊尔等地区的艺术因子被广泛纳入到西藏绘画系统;后期(公元15-20世纪中叶)表现为教派兴衰影响画坛潮流,最终伴随着格鲁派的一枝独秀形成了西藏绘画风格的标准样式,这种样式反过来又影响着当今尼泊尔、印度地区唐卡的风格。

在这一千多年的发展中,唐卡中佛菩萨的形象,也从吐蕃时期的缠头式高筒帽、大方领外翻长袍、黑靴等朴素形象特征过度到印度式的方形长脸,弓形眉和眼线,四肢较长,手足较大,再到脸型方正略短,眼睛位置偏下,手足较小的尼泊尔绘画风格,再到女性特征明显、长颈细腰、圆脸小头、鱼形眼的古格风格,后经勉唐、钦则、噶玛嘎孜三大西藏本土画派的互相融合和消化,最终形成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唐卡主流样式。

佛菩萨究竟应该是胖脸?瘦脸?头光、背光及服饰的花纹究竟是卷草,还是龙凤、八宝、金线?背景中的天空云朵山水花草究竟应该写实亦或图案化,具象还是抽象?唐卡中主尊背景中的异兽究竟是羊是马,山水中夹杂着的动物中可不可以出现我们这个时代的吉祥物熊猫等问题,从事物始终处于发展的眼光看都不再是问题。不同地域,不同年代人的审美观都不同,但无一例外的就是,不同时空的人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自己心中最庄严和圣洁的佛菩萨形象通过画笔呈现出来。熊猫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国宝,当代画师将熊猫融入唐卡背景中的青山绿水与印度、尼泊尔风格唐卡中画师将主尊的头光图案绘成卷草、团花等是一样的,都是画师将自己时代中公认的美的元素融入到唐卡中。

佛经乃佛亲口宣说,后人整理而成,固然不能随意窜改、增删。可唐卡出现此世间的一大功能就是用图画的形式向大众启蒙和宣传佛教。通过图画对佛、菩萨、金刚、护法等各类形象和传记故事的表现,达到分辨善恶美丑的功能,使得人们清楚的看到佛国净土的美好,地狱众生的痛苦,从而弃恶从善。如果我们执着地抱着一个一成不变的形式去顶礼膜拜,那么这种形式就是牢笼,他将束缚我们,使我们只能看到指月的手指,却看不到那一轮当空明月。何为方式?何为目的?值得我们反思!

大道无门,容沁十方。在不违反佛教教义,不扭曲佛菩萨形象的前提下,任何善良的发心都值得尊重,法无定法,如果我们将唐卡的样式就定义在17世纪以后由新勉唐派派生的“标准样式”,那么唐卡势必就在发展了一千年后的今天止步不前了,可一代代的唐卡画师们并未从此止步,他们对艺术的执着,对佛菩萨的追随引领着他们朝着没有终点的旅程中前行。

公元20世纪初杰出艺术大师仲多·班觉杰布的肖像作品首先完成了一次革新。他在桑耶寺留下的《朝觐图》壁画,其作画的兴趣点完全不在神像当中,甚至连主尊五世达赖也是合于规范。到了朝觐信众的一段正是画师创作欲望的所在,此段人物画得鲜活生动,其出色程度堪称西藏肖像艺术之冠。通过这组作品,无可争辩地奠定了其色彩大师的地位。

同样是公元20世纪初,又一名唐卡大师出现了,他受到西方人带来的摄影技术的触动和启发,照相式的写实终于成为一位传奇式的当代画师的大胆实践与追求,他就是安多强巴。现代的西藏绘画走入了摄影时代,写实性与装饰性的矛盾日显突出,在安多强巴的画中他正试图解决这对矛盾。安多强巴从他的良师益友根顿群培那里沿袭了反叛传统和对新事物不断探求的精神,一生里不断实践着绘画写实的可能性。令人欣慰的是,他的大胆实践和革新不但没有被信众拒绝,反而大受欢迎,也被十四达赖所喜爱,安多强巴被聘为宫廷画师,在罗布林卡留下了他的重要作品。公元20世纪90年代末,安多强巴老人又制造了西藏画史上的重大事件,他像千年以前的加彩布坚大师用模特作泥塑那样,用藏族少女做人体模特,对人体写生,绘制白度母的像,随顺终生的审美情趣,结万人缘。

从绘画风格的转变,可以看出,画师对世间人物形象的刻画兴趣极大,这与画师身份的改变也有一定的关系。公元15世纪以前,唐卡画师以寺庙中的画僧为主,画僧们的关注点在于容绘画于修行,在于对佛菩萨的虔诚与感动,他们深信,画佛本身就会得到最有力的加持和最彻底的心灵净化。从公元15世纪至今,画师的身份经历了一个由僧到俗的发展过程,画师中的主体不再是寺院中的僧人,而是寺院之外的收徒接活的画师,虽然也是佛教信徒,但世间万物的美艳多彩无不吸引着他们的眼球。

回过头来,再看看篇头提到的几个问题。

唐卡的本质?

唐卡的本质是一幅卷轴画,以藏传佛教为主要题材,颜料为藏地矿植物颜料。

唐卡的本质是一面镜子。人们对唐卡产生的不同知见不在于唐卡本身,而在于人们对唐卡的认识,这面镜子也能映照出我们心中的境界。

唐卡的本质是一种形式,一个引领着有缘人走向彼岸的形式。

唐卡的本质是空,各种因素组合而成,根本找不到一个独立的可称为唐卡的固定不变的物质,画布,颜料,线条,哪个是唐卡的本身呢。众缘性空唯识现。从现象的角度或者相对层面来看,唐卡是各种元素聚合时的显现,是我们认知后形成的一个概念。

唐卡有哪些功能?

唐卡是修行圣物。 宗教信徒视唐卡中佛菩萨为真佛现前,绝好的修行对境。

唐卡可以提升品味。收藏爱好者被唐卡艳丽的色彩,流畅的线条、繁复细致的画工、珍惜的矿植物颜料所吸引,得到了美的享受和自身品味的提升。

唐卡可以满足愿望。大众们自然希望借助于请唐卡供奉的行为有求必应

人们该如何欣赏或收藏唐卡?

修行人从唐卡中佛、菩萨、空行护法的手印、法器、主要饰物、身相颜色等方面入手,看是否合乎佛经中的规制。那些如法又显庄严的唐卡作品符合他们的需求。

投资者从市场的角度切入,从线条、色彩、造型、精细程度入手,品评画师的功力,对比不同风格、不同时期、不同题材的唐卡升值潜力,惟将那些保存较好、市场上不多见的精品唐卡列为首选投资对象。

善良大众则从日常生活中的愿望入手。做生意的人请幅财神题材的唐卡,希望生意兴隆;子女考试升学的父母自然请幅文殊菩萨,希望子女金榜题名;父母在世的子女们请幅无量寿佛,希望老人长命百岁;身体不好的人请幅药师佛,希望消灾去疾;风水爱好者请幅坛城唐卡,希望调整个好气场;追求事业的人士请幅金刚、护法题材的唐卡,希望事业成功……

佛陀宣说八万四千个方便法门,门门第一。从众生不同的愿望入手,随顺众生不同的特点,引领大众,直登彼岸。



用户留言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