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请购QQ:774952713    唐卡请购电话:13109771200 

察哈尔格西·罗桑楚臣

  察哈尔格西·罗桑楚臣(有的文章还译为:罗布桑楚鲁腾等多种写法) (1740—1810年),本名不为后人所知,察哈尔为其出生地,格西是喇嘛学衔,罗桑楚臣是法名,时人和后人概以法名称之,前面冠以出生地和学衔,故以“察哈尔格西”闻名于世。
  察哈尔格西·罗桑楚臣,是蒙古族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和具有很大影响的大学问家和文化活动家。根据察哈尔格西多方面的著述和实践活动,国内外的研究者给他冠以了多种头衔:佛教哲学家、佛教星相学家、佛教医学家、佛教史学家、佛教文学家、文学理论家、翻译家、出版家等等。
  对于察哈尔格西的生平事迹以及他的著述等记载于《罗桑楚臣传》中。这部传记是察哈尔格西弟子罗桑桑诺尼玛于1817年用藏文写成,而后于1818年译成蒙文并在察干乌拉庙木刻版出版。
  察哈尔格西1740年出生于察哈尔镶白旗一个牧民家中。他在七岁跟随堂兄学会蒙文字母,同年进本旗菩提梯布庙当小喇嘛,在柴布呼图克图额尔德尼·罗桑普仁烈前受乌巴什戒,取法名罗桑楚臣。15岁又在当时以仁慈的诺门汗著称的罗桑丹僧面前受格斯勒戒。16岁从菩提梯布庙转入漠南第一大庙多伦淖尔汇宗寺,在转世佛罗桑丹毕尼玛面前受格隆戒,并跟随希日布热津巴喇嘛学习显、密宗经典,同时精通蒙文、藏文、学习蒙藏翻译。22岁到北京雍和宫参尼德学部继续深造,先后师承呼图克图额尔德尼阿旺索德那木、额尔德尼阿旺巴拉丹、绰尔济陶依日布、阿嘉呼图克图罗桑丹毕坚赞、章嘉呼图克图若必多吉等高僧大德,接受了多种经谕,精通了五明学,并在此获得格西称号,闻名于世。  29岁从北京返回家乡察干乌拉庙,开始从事佛教经典的编译、佛学义理的著述、佛教作品的刻印出版和传教讲经活动。察哈尔格西从北京回到察哈尔后前后两次坐禅或闭门修行共6年,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了所学佛学知识。其间撰写了《圣人宗喀巴佛的祷告》等著作。39岁到69岁时,是察哈尔格西在著书立言、传布经教、翻译、出版等多方面取得丰硕成果的年代。如39岁至48岁,先后将西藏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的《萨迦格言》、五世达赖喇嘛的《两理训谕珍珠宝鬟》、古印度龙树的《育民甘露》由藏文译为蒙文,并加注释。47岁开始用蒙文撰写《圣人宗喀巴大传》,63岁将该文译成藏文,并将其刻印。其间还完成阐释古印度著名诗学理论《诗镜》的论著等多种著述。
  察哈尔格西在青年学经时就认识到书籍出版的重要性,从北京回到家乡后,即在察于乌拉庙开始筹办经卷木刻印刷业,终于使察干乌拉庙成为蒙古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木版印刷地之一他在这里刻印了《萨迦格言》《育民甘露》等很多经文,以及他自己创作编辑的《察哈尔格西·罗桑楚臣全集》等多种经典文献。
  与此同时,察哈尔格西经常奔走于家乡察干乌拉庙、多伦诺尔庙(亦称汇宗寺)和北京雍和宫之间,广泛开展经教活动,在他面前受戒的僧人先后达千余人,其中著名的高僧也有数十人。在64岁时,即1803年,他来到察哈尔正白旗额尔德尼吐希寺把自己的全集中的七集散发给一千多名僧俗人。
  随着他自己和察干乌拉庙声望的提高,从乾隆五十一年到五十四年(1786--1789年),他主持修善扩建了该庙,新建广茂寺大殿等6座殿堂,塑了和真人一般大的宗喀巴等神佛塑像,使该庙的香火空前旺盛。
  嘉庆十四年(1809年),察哈尔格西在他70岁上编辑并刻印了他全集的第9和第lO集。
  1810年,察哈尔格西·罗桑楚臣圆寂,享年71岁。
  据其弟子所写《察哈尔格西·罗桑楚臣传》记载,察哈尔格西一生用蒙藏两种文字撰写、编译、刻印和未刻印的文稿约二十余卷。据说,现在他的藏文创作和由藏文译为蒙文的作品大部分已搜集到,蒙文创作和由蒙文译为藏文的作品搜集到的不是很多。
  察哈尔格西自己编辑、察干乌拉庙刻印的藏文十卷本《察哈尔格西·罗桑楚臣全集》,现存北京、呼和浩特、拉卜楞寺等地。该全集收入222篇长短不一的作品(其中包括每一卷的目录),容包括佛教哲学、佛教史学、佛教星相学、佛教医学、佛教文学等。在佛教文学中包括训谕诗、仪轨诗文、传说故事、高僧传记、阐释《诗镜》的论著等。此外,没有收入全集的著述和翻译作品,如《察哈尔格西·罗桑楚臣的训谕》《回报父母的诗》《马奶酒祭礼》《七个神女的传记》等属于文学著作;《章嘉国师若必多吉传》《萨迦格言注释如意钥匙》《育民甘露注释如意修饰》等翻译文学以及其他佛教学翻译作品等。
  如前所述,察哈尔格西·罗桑楚臣是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初时期的蒙古族杰出的喇嘛学者,他为蒙藏文化交流及蒙古族文化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察哈尔格西在多学科领域都有杰出的成绩,其中突出的当数佛学、医学、翻译、文学、星相学方面。
  察哈尔格西是精通佛教学的学者,他的全集中佛学著作居多数,约占全部著作的三分之二。他在这些著作中对佛学的主要内容作了阐释或论述。其中最基本的内容是宣扬佛教的伦理思想及道德修养、佛教善恶观、佛教戒律观、佛教人生观和佛教孝亲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