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唐卡鉴赏 > 唐卡-流畅细腻的线条美

唐卡-流畅细腻的线条美

朱良志先生在总结东西方绘画的用笔特点时说道:西方绘画主要是块面结构,中国画主要是线点结构。朱良志先生的这句话深刻揭示了东西方绘画艺术在构成因素上的差别,同时还牵引出了一个重要的美学命题:东方艺术特别是东方绘画艺术的线条美。线条是最简练、概括的基本造型语言。唐卡绘画艺术的第一个审美特征就是线条美。线条是中国画的精脉,是表达物象结构的骨架,是主观意识、情感的表现手段,是中国传统绘画最简练、概括的基本语言,也是艺术精神力量的体现。线条也是唐卡绘画艺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之一,是展现其绘画的主题思想最主要的途径之一。

绘画唐卡以线描为造型骨架,线描勾勒是藏族传统唐卡画的基本手段,也是与藏族远古文化一脉相承的优秀审美表现技法。线描在藏族古代绘画中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而且人们把线描功夫看成画师水平高低和衡量作品价值的一个重要审美标准。绘人物唐卡大多采用铁线描、高古游丝描;绘景物则喜用富于变化表情的粗细线勾勒,这种线描的功力,尤其在绘制黑唐卡、彩唐卡和精细的坛城图唐卡中能见其功底。

(一)细腻、节奏性的表现特点

唐卡绘画也是一种线条艺术,其中不同的颜色和线条结合在一起。使画面更加完美。唐卡中线描十分丰富,通过线描可以把握人体的轮廓、塑造出人体的骨架。“线条”的描绘和应用,是每位画唐卡的艺人们一生为之探求和塑造物象的最根本课题。罗丹说,一条规定的线贯通着大宇宙,赋予了一切被创作物,如果他们在这线里面运行着,而自觉的自由自在,那是不会产生出任何丑陋的东西来的。例如隆务寺、年都乎寺、吾屯上下寺、郭麻日寺壁画中的线描艺术,是中国民间绘画的一束奇葩,画师以简练、严谨、流畅、刚劲的线条刻画了众多生动的形象,这些形象按不同的身份、年龄、性格和表情,变化多样而不雷同。线条在疏密有致的组织中、刚柔相济的变化中,创造了和谐的韵律和装饰性效果。在壁画中,运用了传统的中峰,圆润流畅的铁线描,表现了一种“力”的刚柔并济之美。在画面的线条观赏中,感觉到“笔力”功夫之所在和节奏韵律美之所在。

热贡唐卡属于“曼唐”画风,“曼唐”画派在人物造型上风格独特,技艺精湛,具有浓郁的热贡地域特色。人物造型上多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在绘制大威德金刚时刚劲有力的线条运用,使画面更加的庄严美丽,在呈现出其“愤怒”状或降服恶魔时表现出威力无比的力量,形成一种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大威德金刚头戴五骷髅冠,饰以花环,面部三目圆睁,头发直直向上成火焰纹的可恐形象。大威德金刚是一位愤怒神,佛经规定愤怒神外表要凶悍短粗、孔武有力、恐怖无比。艺术家要制作这样的神灵要花费很大的气力,他们的胳膊和腿脚都很粗大,并且多头多手多脚。他的样子看起来非常凶猛,其怀中拥抱的明妃金刚露漩(也叫罗浪杂娃)也是一脸恶相,全没有通常所见佛像的慈悲、温柔,他们的狰狞面目给予人紧张的气氛。这其中正揭示了藏传佛教双身修法的奥义。唐卡是对深奥抽象的佛教教义的具象化:明王代表慈悲,明妃代表智慧,他们的结合代表“悲智合一”,同时这也表示了“调伏”的概念。在这幅画的线条中,表现了力透纸背、高山坠石、棉里藏针之功夫。以线的神韵,把壁画所表现的内容与形式的内在气质、内在力度完美地表现出来,贯穿着整个画面的气韵生动之效果,使之充分体现了线条的进化与发展。唐卡绘画与中国画的表现手段是相同的都以线条为主,它不但有非凡的笔力,而且有节奏感和韵律感,讲究线条的力度、速度以及情感的表达,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每根线条的节奏和韵律,二是整幅画的线与整体的节奏与韵律。节奏是线条的强弱有规律的重现,韵律是作者用线时在情感上起伏运动的轨迹,线条在平均有力的基础上,提按、行顿、转折、轻重、疾徐等所产生的变化,形成了线条的节奏美和韵律美。线条的长短、粗细、繁简、疏密、浓淡、虚实、交错、顾盼、呼应等,形成了整幅画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线条勾勒的细腻入微也是唐卡绘画艺术运用线条的独具特点。例如在白度母唐卡中,她的形象为头戴花蔓冠,乌法挽髻,双耳坠着大环,穿丽质天衣,上身袒露,劲挂珠宝璎珞,斜披珞腋。双脚盘坐在盛开的莲座上,右手膝前施接引印,左手当胸以三宝印抚乌巴拉花,花茎曲蔓至耳际。左持一朵曲劲莲花,右手掌向上,表示愿意帮助人解难。形象典雅优美。这些都在画面中通过细腻的线条表现得淋漓尽致,整个画面其构图之复杂多样,令人目不暇接。然而细致观察,其线条的来龙去脉,笔笔严于精细,毫无糙作断裂之处。这是一幅线条运用中动与静浑然一体的古典杰作。这种多样性的富有变化的线条美牵动着审美主体的理性思维升华到智慧宝剑燃烧的理想王国的境界。

(二)多样化的线条种类

壁画在经过磨光、上胶、确定构图位置后,首先是起稿。根据粉本用炭条勾勒出其中的主要人物和画面相关的山水云雾、花草树木、亭台楼阁和飞禽走兽的轮廓。起稿在整个绘画过程中担当着骨架的作用,它直接决定了壁画质量的优劣,寺院的壁画主要由功底较好的艺人完成。关于绘画中的线条有学者这样描述:“数学家和画家们在纸上画事物时,经常利用线条,因此形成了一个固定的观念,即似乎这些线条是存在于对象本身的。从这个前景出发,我们暂且不妨这样说:直线和圆弧线及其各占不同的组合和变化,可以界定和描绘出任何可视对象,因此他们能够产生如此无限多样的形式,使我们有必要把这些线条加以区分,把它们划分为几类。”①古人创造了几十种、甚至上百种线条,其构思、运转、变幻、组合,具有动势美而绝妙。线条的美,谱写着整个唐卡绘画的历史,成为永恒的、有生命力的实体。每位画家的意境构思不同,在线的运用上,就会有着不同的韵味,有的庄重、典雅、崇高,有的活泼、轻松、流畅,有的刚健、挺拔、豪放,有的古朴、飘逸、洒脱,有的浑厚苍劲,抑扬顿挫、自然流露,而这一切又属于线条的奇妙变化。高超的构思、精绝的画面效果,往往是在线条的奇妙变幻组合,动、静对比中感受、探究、扩展、延伸而产生的。唐卡的线条美给人一种高贵的精神享受。

那么,绘画唐卡的线条主要由哪些线条构成以及它们又产生怎样的视觉美感呢?

从寺院的壁画中可以看出,其中用直线勾勒的事物比较少,所占用的空间也就不太多。主要运用在佛塔、建筑和佛祖的宝座带有棱角的部分。如在释迦牟尼画面层层基座的描绘中。直线给人一种安稳的心理感受,因此在坐垫和佛塔造型上多用直线。莲花座上用坐垫,这也是达到圣者果位的神灵或圣者才能使用的。坐垫是藏族人民经常使用的日用品,但神佛造像中的坐垫也有其象征意义。坐垫可以使人们觉得坐垫上的神佛,无论他是死的还是活的,总是一位充满人情味的神佛,他就生活在众生友情之间,随时准备着救度众生。释迦牟尼佛饰以月(日)垫,月垫设为白色,代表月亮,月垫下有日垫,设为金色,代表太阳。总之,日月垫、宝座、背光装饰都象征着主尊佛具有的成就。佛教的主要成就有三种:即菩提心、空和厌离心。月垫象征着菩提心,太阳象征空,而莲座则象征着厌离心。由于直线比较单一,一切直线只是在长度上有所不同,因而较少装饰性效果。

有时对象是由直线、圆弧线和有时直有时圆的线条组成。例如:六道轮回图从画面上看我们可以把的内容分成两大部分来理解。一是怒目圆睁的阎罗王紧紧咬住圆轮的上方,双手抓住圆轮两侧两腿夹住圆轮下方,生命的轮回紧紧掌握在阎罗王的手中。二是壁画上方的日、月、佛陀、精舍,这两大块构成了完整的六道轮回图。圆轮的中心到外延分成多个块板,每一块绘有不同的形象,这些形象都有各自的象征意义。六道轮回图为什么用圆形来表示呢?这与佛教对世界的解释有密切关系。佛教认为世间由因果构成,而因果同转轮一样无始无终,轮转不息,因此六道轮回用圆形表现。方的日、月、佛陀、精舍图从所在位置上来判断显然是超世间的,是希望脱离轮回,脱离痛苦的人们向往的佛土。生死轮回图是阐述藏传佛教基本理论的一个代表性图案。图分三个圆形结构:最中心的一层中画了三个动物,鸡、蛇、猪首尾相联形成圆形。这三个动物分别表示贪、嗔、痴。中心圆外的第二个圆圈是第二层,半阴半阳,阴阳对半。阳面表示善趣,阴面表示恶趣。在第二个圆圈中用六大块扇形组合的画面把善趣和恶趣形象地描绘出来。第三个圆圈,也就是最边缘的这道圆轮是佛教十二缘起说图象。对这十二种因缘图画,艺僧们根据艺术的想象作了描绘,这是佛教的人生观。这里实际将很玄奥的佛学教理用漂亮而形象的图画形式表达出来,它所蕴含的宗教审美意蕴,很耐人寻味。图中的盲人、瓦匠、猴、船、空宅、接吻、眼中箭、饮酒、采果、孕妇、临产、老人和死,分别表示无明、行、名色、出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内容如此广泛,几乎运用了所有的线条进行了刻画,没有一定的线描功力是难以绘作的。

更多的是由波状线或波状线和弧线、直线共同构成。“波状线比任何上述各种线都更能创造美。在花和其它装饰性的形体上,都可以找到这种线条,因此我们称这种线条为美的线条”。“波状线作为美的线条,变化更多,它由两种对立的曲线组成,因此更美、更舒服。甚至手在用钢笔或铅笔在纸上画这种线条时,其动作是生动的。”②唐卡总有以不同方式运用的波状线,所有会动的东西,他们的形体上若没有波状线,没有S形曲线所增添的变化韵味忽然灵动气息,是单调的、缺乏图案感的,也就不成其为唐卡作品例如:唐卡画面中云彩、水波、雾气、花朵、龙须,他们主要是主佛以外的装饰性图案。各种波状线运用的好的话会起到很好的表现性效果。但严格的说只有一种准确的波状线才可以称得上是美的线条。

(三)精湛的线描特色

“屈铁盘丝”的“铁线描”,是一种没有粗细变化,粗硬劲道有力的圆笔线条,由铁线描勾勒成形的衣纹线条常常稠叠下坠,有若“曹衣出水”。铁线描的产生是在中原绘画原有一线传统上发展起来的,讲究“气韵贯通”的书写意味。《简明美术词典》中对“铁线描”的解释是“铁线描作正锋长点,如以锥镂石面。”从中可以看出对铁线描的解释最主要的就是“中锋运笔,气韵贯通”,但对线本身的表面形态并没有做诸如“从起笔至收笔要像铁丝一样匀硬无粗细变化”之类的界定。例如四大天王中的持国天王是一位猛相神。系藏传佛教佛像分类名称之一,也有“怒相神”和“恶相神”之称。《造像量度经续补》云:“凡言善相者,其貌庄严同菩萨相;凡言恶相.者,同明王相。”猛相神系指以明王造型特点为代表的一类佛像,其总体造型特点为头具骷髅冠,裸露上身,斜披天衣,下着虎皮或象皮裙,饰耳、项圈、手锡、臂钏、脚环,以蛇为璎珞。人体造型怒发冲冠,发呈火焰纹,额开智慧眼,圆瞪双目,龇牙咧嘴,四肢肌肉凸隆,给人一种孔武、粗犷、刚烈、怖畏、森严的审美感受。主要包括密宗中一面两臂或多面多臂佛像和欢喜佛,也包括显宗中少量的一面两臂佛像。像持国天王这样的造像其作用是“外示内义”,为降服外道邪魔和护卫宗教徒顺利修行而现,以慈力,为降世间纯阴毒种,特变猛烈之相者也,造型上强调威猛怖畏之效,“须得蓄威蕴怒,山临岳发之势方妙”。要求通过外在的形体塑造深刻表现教义赋予的特定含义,即体现本质上的空性和慈悲,同时要求外在形式的表现和内容的传达达到完美的统一。藏传佛教将此艺术创作要求和审美归结为“九势”:“仟仟——轩举状,仡仡——状勇貌,桓桓——威武貌,身之三也;大笑、叱叱比、可畏,语之三也;慈悲、浩然、寂然,心之三也。”主张通过其外在的形体塑造准确表达和服务于艺术主题,使艺术形式和内容达到完美的和谐,用中锋圆劲之笔描写无丝毫柔羽之迹,方为合作。

中国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画法之一是高古游丝描,因线条描法形似游丝,故名。其画法为:用中锋笔尖圆匀细描,要有秀劲古逸之气为合。《绘事雕虫》: “游丝描者,笔尖遒劲,宛如曹衣,最高古也。”《点石斋丛画》:“炼笔擎纳,衣褶苍老紧牢。”此描法适合表现丝绢衣纹圆润流畅之感,古人多用于描绘文人、学士、贵族、仕女等。如顾恺之的《女史箴图》等。亦称“春蚕吐丝描”。工艺绘画的刺绣、壁画等常用,高古游丝描在唐卡中也是一种常用的线描手法。在佛教艺术里,伎乐天、供奉天等作为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象蕴涵着无穷的灵动的美学意蕴。民间艺术家在唐卡绘画艺术中创造了大量多姿多彩的仙子形象。衣裙飘逸、舞带飞卷、风姿绰约、变化无穷,飘舞的衣裙、大袖、长袍依附于绰约的或上或下、或横空或反顾的身姿,将形体化为飞动的线条,从而使其有着舞蹈的可能。

“兰叶描”则始于宋代马和之,他的真迹如《赤壁图》以及后人临摹他的许多《诗经图卷》分别收藏在国内外各大博物馆。“兰叶描”古拙质朴,被后来的许多人物画家所借鉴。绘画唐卡中对花草树木的描绘运用兰叶描得比较多。



用户留言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